方纯妹实习总结

时间:2022-10-05 14:19:35 实习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方纯妹实习总结

方纯妹实习总结

主动积极,用心实习

教育实习个人总结

文学院 方纯妹 20080101127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不知不觉,一个多月的实习工作已经接近尾声。走出大学试讲与设想的平台,走向教育的第一线真正的三尺讲台,我们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与真实课堂的较量,与实实在在班集体的较量,还有与自我意志力的较量。

在清远市第一中学实习期间,我的实习工作主要为以下三部分:语文教学实践、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

首先是语文教学实习工作。

重有所取舍,轻“课课俱到”。每位实习生在真正走向讲台之前,都会进行为时不少的课堂观摩。何谓课堂观摩,在我看来,实习期间的课堂观摩就是一次师生对话、师师对话的过程。作为实 习老师的我们,既是“资深”的学生,又是缺乏经验的老师,我们不仅要掌握课堂的知识点,还要学着领悟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教学经验,包括教学技巧、课堂完整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学风格。我总共听了70节。其中语文65节、数学、英语、化学、政治、历史各一节。实习前两周是最盲目听课的阶段,每天不停地听课做记录听课做记录,两周沉积下来,身心疲惫的同时似乎并没有“听有所得”的深刻体会。我慢慢认识到,毫无选择地盲目听课会导致思路混乱和风格杂糅。同时清中(清远市第一中学简称)语文课大部分都安排在早上,赶集似的听课会导致教学反思难以及时形成。这就要求我们有所取舍地选择讲课内容和上课老师。同时多听多记多学多斟酌,再为我所用。于是,我以我的指导老师为主兼听高一级另外两位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冯碧花老师和邹燕老师的课。每节课都坚持写教学反思和精华集粹。

实习工作的重头戏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讲授了11个新课时,包括重复课总共上了24节课。有人说,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最无风险的职业。确实,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因而有着职业上的光辉形象,但是对于最无风险我便不敢苟同了。课堂教学本身充满了惊涛骇浪,特别是语文这种相对自由化的课堂,比如教学设想与教学生成的落差,学生突如其来的答案,又比如教师自身转瞬即逝的新灵感或其他始料未及的状况,等等,就看你如何力挽狂澜。

教学基本技巧主要包括备、教、考、辅等环节,而作为一位实习生,我不敢妄言对各种环节的把握有多深入,在才华横溢而又独具一格的宁志华老师的言传身教精心指导之下,我初步领会了“备、教”的基本技巧。

“备”主要指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过程。作为师范生,我们都知道,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学任务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但事实上备课工作落实在我们这些羽翼未满的实习生身上,便很容易发展为“合成工作”。即网络上多个课件的合成。这或许是一个通病,但毋庸置疑这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因为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无法自觉形成独具一格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坚决不照搬照抄,而是理性地继承和借鉴,继承优秀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借鉴有效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比如备作文课时,我们需要很多具有代表性而又典型的例子,再加以筛选与整合。没有一定的经验与资格是难以根据一个作文题就举出很多切实可用而又触动学生的例子的。这时,便需要我们尽可能多地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上搜索信息再进行筛选与整合。

对于相关的备课资料,我们要有所选择。同时,对于备课的内容,更要求我们秉着认真谨慎的态度。比如说,备学生。我们对学生必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想时,也要时刻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不过分高估也不要把学生当幼儿园学生来手把手教。比如说,我在备《拣麦穗》中烟荷包的象征意义时,设想中,学生是难以答出最后一点“对美好事物终将逝去的缅怀与追忆”。但在课堂生成时,我才惊讶地发现,我的一句不经意地引导语“童年时光总是美好的,可是,也像作者说的,终究会不见的”,其中学生们在讨论时顺理成章地就答出了预设中是难点的答案。那时我毫不吝啬称赞之词。另一个班还需要我再稍作引导。所以,备课其实也是一个预设的过程,预设与生成能否完美地实现一致就看备课能否有效地进行估计和预测。

备课工作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备教材。很多情况下我们的备课过程就是不断地研读教材的过程。指导老师宁老师曾经说过,只有充分研读完教材你才能走上讲台。确实,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的确定都需要我们对教材有着较为正确的定位和深刻的了解。何为正确定位?自己读透文章之后,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读懂文章,如何较为到位的把握文章。何为“深刻”?即不仅能读出学生所能读出的意味,还得有所提升,自我认知的提升,再有效地引导学生,共同感悟提升的精华。特别是散文教学。比如说散文两篇《霞》《我的家在哪里》和《拣麦穗》都是很经典的适合进行拓展的文章。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心备课的过程是我们新教师不断进行教学积累的过程,而这同时也恰恰显示了我们教书育人的光辉之处。

精心准备之后就是师生一堂共同演绎的阶段了。即教学过程。目前为止,我总结了几点个人教学反思。

一是课堂问题设置。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析疑解惑的过程。问题设置宜精不宜多宜具体不宜抽象。我本人有个提问的习惯语,“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是不是”“对不对”等都是比较粗糙的问题,弊病在于太广太泛,很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类问题可以具体化为“这体现在哪些方面”“比如说呢”等等。同时,问题的设置一定要足够“响亮“。即文雅又响亮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如何精心运用修辞手法时举了高考满分作文例子,“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中,巧妙地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对于如此精美的句子很感兴趣,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

二是引导语的设置。解惑的过程需要用到很多引导语,那么,引导语既要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结合文本体现一定的人文性。比如说,在讲解《拣麦穗》小火柿子的象征意义时,经过与指导老师的多次讨论,我决定先从其表面特性下手,我说到,“冬日时节,小火柿子依然高挂枝头,原文里说到,它没被风刮下来,被雨打下来,被雪压下来。可见,它有什么特性呢?”学生们自然而然就联系到小火柿子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其象征意义应该与顽强的生命力有关。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灵活的学生便会调动自身思维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最后实现教学目的。

三是课前热身设置。课前十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环节。而能否调动学生整节课的积极性和兴奋度也往往在这十分钟体现出来。刚刚开始上课时,我并没能很好地处理,很多时候十分钟就在我泛泛而谈中偷偷溜走了。观察了很多其他资深老师的教法,我发现,他们或在这阶段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或直击课题,设问求答;或幽默调侃,以兴趣性制胜等等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鼓励学生进行探险。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过程是持久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实习暂时结束了但是真正的教学已经酝酿着,我将更加坚定自己的步伐,期待有朝一日,征服三尺讲台。

重头戏之二:班主任工作。实习之前,我构思着各种班级理念,期待接手班级时能够大鹏展翅一飞冲天。但事实上发现,我的理念没有冲天,反而重重地跌落一地。这并不是我的理念不切实际而是实际上的高一九班(实习所带班级)并不需要这样的理念,如“和谐家园”“创新团体”“兴趣小组”等。清中最为人性化的是注重升学率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兴趣班竞赛班街舞班等等。所以小小实习老师的一些天真的构思就这样被宣布夭折了。但是,没有关系,跟着班主任指导老师,亦步亦趋地,我摸索到几个关键词:平等、个性、民主。

关于平等。我喜欢没有距离没有束缚的师生对话。同时,我也坚信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零距离对话中获得尊严。一直以来,老师们都在试图寻求一种高贵的品质,“教师的尊严”。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老师会以高深莫测的姿态凛然不可侵犯地展示给学生。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这也引起我的个中思考,是不是一定要通过这种距离感来获得教师高贵的尊严,这是尊严吗?这是引起学生敬畏的威严而不是敬重的尊严。李镇西总结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尝试走进学生,跟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在平等的关系中获得学生油然而生的教师尊严。短短地一个多月,我并没有很多大作为,但我最问心无愧地是,发自肺腑地关爱9班的每一位学生。而每位学生也真诚地回报着,把我当成高一九班的一份子。班里男生在班级篮球比赛中受伤了我从不吝啬自己的关心和问候;班里女生有时候有些情绪上的小波动我也会细心地留意到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谈话辅导;而这种关爱,不是老师居高临下地“感情恩赐”,也不是做做样子的“体察入微”,更不是为了故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进行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的真诚和平等的感情。更为凑巧的是,我本身就是一个童心满满的人。我喜欢跟学生玩到一块,课后跟他们一起聊聊天听听歌,也听听他们的牢骚,学生们在写给我的纪念册中写到:我们觉得,与其以老师称呼“您”,不如以姐姐称呼“你”,你关心我们就像一位好姐姐好朋友般的关心。看完之后,我满心感动。班里的同学或者是我上过课的同学,遇到我,总是很自然地打招呼,或是“mis纯,或是纯姐,或是方老师”等等称呼,有时匆匆跑过还忘不了说一声“hello”.我很喜欢也很满足于这种平等自由的互动。

关于个性。孔子说,因材施教。这是一句伟大的真理。延续至今,依然实用。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需要我们班主任细心地发现。每一次到班里坐班,我发现我除了是实习老师还是实习保姆。与学生越走越近,学生们希望我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五花八门。比如说,东西不见了,校服太宽松了,晚上睡不着,白天老是想打瞌睡等等。有些男生比较马大哈,书桌东西的摆放很杂乱。我耐着性子教他整理好自己的书桌,开始一段时间盯着他整理,现在慢慢地他自己也形成整理的习惯。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个性,我建立了“畅所欲言”一栏。鼓励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心声。我慢慢了解到他们的一些想法和问题,通过回复留言或另外写下鼓励之言再及时地进行个别教育,双管齐下。我不敢大言自己对班里有多了解,但是每位同学我都能用关键词来形容他们。我觉得这是语文老师的优势所在。

关于民主。这是一个涉及到集体的很有作为的名词。很多情况下,集中会比民主省事多了。但是,立足于集体的长远发展,民主才是更为深入人心的。比如说班规的制定。我根据九班学生的一些实际情况制定了班规。主要针对他们平时的习惯包括形象、乱丢垃圾、迟到或上课开小差等问题,同时还设置了几个诱人的奖,如“单科优胜奖”“最佳形象奖”“全勤奖”等。但是一开始班里的同学并没有很在意,我张贴了几天都没得到什么响应,于是我决定开一次民主听证会。全班都是与会者。会议内容主要是对班规里面的内容提意见。主持人(由班里同学主持)宣读班规,逐条宣读,学生如若无异议便全篇通过,有异议一同探讨更正切实可行的。20分钟的听证会下来,很多笑料也很多掌声。听证会最后也选了负责监督的班干。一场听证会下来,班规颇有成效地实施着。

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的,繁杂的。但也是充满挑战和趣味性的,同时,也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持久战。我笔下的“平等”“个性”“民主”仅仅是关键词,付诸实践时它们呼唤的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如流水般的行文。而我正在进行中。

教育调查是一项相对庞大的工程。众人拾材火焰高。我们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了实习队的调研工作。我们调研的主题是高一学生的有效学习。整体上队友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所谓团结友爱,不可阻碍。调研工作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这也是每位队友最引以为豪的。

慢慢地,我们卸下学生的稚气,完成身份的转变。教学的不断积累、班主任工作的持久关爱,都需要新生代教师拥有积极主动的态度。

今天实习,我们主动地虚心请教,积极地总结反思,用心地经营我们的实习工作。明天回忆时,我相信,我们都会欣慰地微笑,然后,坚定顽强地走向真正独立的教育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