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扶贫工作总结

时间:2022-10-06 23:33:53 扶贫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川省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20**四川省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一年来,XXX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包乡市领导和联乡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乡干部群众和贫困村“第一书记”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四川省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一、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民胜乡位于我市的西北角,幅员面积165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436户,人口9024人。全乡现有贫困人口976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0.82%,贫困面依然较大,今年9个村的脱贫任务为326人。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民的出行和居住条件

  过去,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出趟门,那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由于交通不便,制约了产业的发展,群众生活十分贫困。“要致富先修路”,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乡累计投入1400余万元,陆续修通并硬化了乡政府—长梁村、大水村—柑桠村—核桃村、麻塘村—麻棚村、桃园—小沟村、琅环—白水村、西洼村等9个村的42.8公里通村公路;投入80多万元对核桃村、柑桠村、大水村和麻棚村的入户路进行了硬化;投入120万元在核桃村、柑桠村、大水村、麻棚村新建桥7座。投入1050万元对核桃、柑桠、大水、麻塘、麻棚实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和风貌打造;投入175万元在核桃、柑桠、大水村建有生态休闲广场3个、公厕3座。彻底改善了全乡群众的出行和居住条件。

  (二)抓好支柱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今年我乡种植烤烟4500亩,交售烤烟103万斤;投产核桃1.2万亩,销售核桃120万斤。民胜核桃产业专业合作社创立的大凉山“清泓”核桃品牌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并在首届四川省森林食品宣展活动中被评为“天府七珍”;20**年1月民胜乡麻棚村被认定为四川省森林食品基地。去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6933元,预计今年将达到7100元以上。今年核桃节期间,我乡销售早熟鲜食核桃50万余斤,实现销售收入120多万元;接待游客达到1500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余万元。下一步,我们将依托特色农业,带动民胜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旅游扶贫的新目标。

  (三)抓好对口定点帮扶,如期完成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我乡扎实推进扶贫工作。一是完善贫困人口档案资料。逐一清理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原始档案,查漏补缺,做到规范、齐全;二是做好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按时摸清贫困户的人口及信息变更情况,并及时录入系统;三是及时分解落实减贫任务。将减贫人口计划数分解下达各村,由村、组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落实到人头。四是做好精准扶贫规划。乡、村分别制定2015、20**—2018年精准扶贫规划。五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引进科华、嘉和公司在柑桠村养殖虹鳟、裂腹鱼等高端鱼类。在麻棚村引种车厘子、中药材续断、独定子、党参、桴子等;在柑桠村发展良种樱桃、种植当归、山葵等。同时,引导村民养殖牛、羊、土鸡和蜜蜂等脱贫致富。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扶贫工作面临“三缺”困境

  “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是当前贫困人口脱贫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在整体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没有能够稳定增收的项目;缺乏帮扶资金,只能靠帮扶工作组和乡村干部捐助,感觉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缺乏农业技术人才和培训经费,群众增产增收难。今年,我乡自筹资金20万元对小沟、白水、长梁、麻棚和柑桠村实施了核桃产业扶贫;市政府办协调解决麻塘村3公里通组毛路建设资金30万元;市规建局向西洼村贫困学生捐赠书包184个;市侨联为今年入学的13名贫困大学生办理了助学金;市科协、市林业局到我乡开展“科普下乡”1次、核桃技术培训2次。

  (二)致富项目与脱贫计划难匹配

  在全州都在发展核桃产业的大环境下,种植核桃是当前的大趋势,但由于核桃种植时间长、见效慢,与群众致富的迫切心理差距较大;同时,离各级党委、政府下达的按年完成的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不匹配,如帮扶今年脱贫的贫困户新栽植核桃50株,但要等到3—5年后才有收入,不可能在今年内完成脱贫任务。

  (三)客观因素导致扶贫工作难度大

  1、村与村之间发展条件不同,造成扶贫工作难度大。我乡9个村,由于柑桠,麻棚和核桃三个村富沟谷纵横,涵水丰富,较为适合核桃的种植,群众种植积极性高,收入高。其他各村在高山上种植的核桃成

  2、贫困人口家庭状况不一样,造成脱贫效果差异大。由于每个贫困家庭的情况各有不同,如土地面大小不同、劳动力多少不同、文化程度高低不同等。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扶持、龙头带动、捆绑投入、组团服务

  建议在市上出台扶贫开发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参与农村扶贫工作。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群众种植适销对路的产品、从事企业生产等脱贫致富;扶贫部门要加大与银行联系力度,尽可能帮助贫困户小额贷款和办理贴息手续,解决个人发展无资金的难题;政府应采取向社会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加大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和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力度,同时,招募一批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担任扶贫自愿者,定期蹲点指导各村的农业生产和脱贫致富工作。

  (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科学规划、长短结合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引进符合实际的'致富项目;根椐贫困人口土地,劳动力和文化程度等量身定做帮扶方案。依椐贫困人口实际,做好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帮助贫困人口按计划实现脱贫,并避免重新返贫。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减贫人口办理小额贷款,用于发展种植和养殖,并提供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帮助其按期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三)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先易后难、逐一脱贫

  我乡9个村中只有5个贫困村,其余4个村的贫困人口也要同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所以我乡要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认为,就必须统筹全局、兼顾各村,整体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全市的情况就更为复杂和具体,不统筹兼顾就更不可能完成全市脱贫的艰巨任务。针对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对具备有利条件,脱贫要求强烈的贫困人口,优先安排在今年脱贫;对于贫困人口中无劳动力、无技术、无文化的特困家庭和个人,要做的早安排、早行动、晚见效。具体是同步实施扶贫帮扶,只是把脱贫的时间安排为2—3年,逐年推进;同时,发动率先脱贫的贫困户与致富能力差的贫困户成立互助小组,带动和帮助特困人口共同致富,做到不让任何一个贫困人口掉队、不让一户贫困户拉全市的后腿。

  20**四川省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按照你局《关于报送20**年工作总结和20**年工作打算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年度社会扶贫工作总结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市20**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和2015年工作要点报告如下:

  一、20XX年工作总结

  20XX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和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按照省扶贫移民局扶贫工作的安排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局的指导下,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在深入推进100个相对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同时,改革资金管理,狠抓民生工程,结合成都实际扎实开展精准到村到户的扶贫工作。全市相对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25元(预计),同比增长27%,全市消除了国家和省2736元农村扶贫标准以下的贫困对象,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减贫目标任务,相对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4个百分点以上。

  (一)创新帮扶机制,深化新一轮扶贫开发

  一是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措施。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做好20**年全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通知》(成扶贫领〔20**〕2号),要求各区(市)县、帮扶部门、帮扶单位要在在总结2013年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上,对100个相对贫困村要结合三年发展规划,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加快相对贫困村社会经济发展,对“插花”相对贫困户要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二是强化人大监督,明确责任主体。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农村扶贫工作开展专项审议,对政府和各级部门扶贫工作行使监督职责,有力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我们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认真梳理,如实报告工作情况,顺利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的专项审议。审议对我市近年来通过抓规划编制、创新帮扶方式、突出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增强了贫困村造血功能、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村公共服务水平,使相对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意见。对此,市扶贫领导小组逐条认真进行整改。三是创新帮扶方式,开展定点帮扶。全市100个相对贫困村的帮扶工作,在实行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扶贫部门牵头,帮扶部门配合,职能部门专业帮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名市级领导挂点督查、部门(单位)和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的“三帮一”的定点帮扶工作机制,加快了相对贫困村发展。市扶贫办积极组织、协调122个市级帮扶部门、129个区(县)级部门和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积极落实44位市级领导挂点督查的扶贫开发事项,扎实推进100个相对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的帮扶事项。20**年,全市251个市、县级部门(单位)、100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开发,聚集扶贫开发资金2.06亿元,其中市级财政专项资金5433万元,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资金12170万元,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等帮扶资金2997万元。四是强化宣传报道,营造氛围,构建扶贫开发大格局。在通过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媒体和为全市相对贫困村免费订阅报刊杂志和印发文件、通知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措施的同时,还结合国家“扶贫日”、“助残日”活动,对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无私帮助的义举也进行大力宣传报道,营造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使我市形成了政府组织、引导,各级部门、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的扶贫开发大格局。20**年,农民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社、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扶贫与移民、成都日报、成都商报以及新闻网、新浪网、中国经济新闻网等20余家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以《瞄准村、户 成都迈入小康式精准扶贫时代 》、《成都精准式扶贫 已全面消除国家、省级贫困对象》、《成都贫困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319元 迈入小康式扶贫》、《精准式帮扶 成都迈入小康式扶贫》、《精准扶贫 鸡苗送到家门口》等标题对政府组织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开发进行30余次的报道或转载宣传,为推进我市扶贫开发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启动精准扶贫,实施精准滴灌

  按照中央和省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安排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成都市2017年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小康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市无国家和省定的贫困县、贫困村的实际,在已实施精准到第三轮第一批100个相对贫困村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市到户的精准扶贫工作。一是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识别标准。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成都市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开展精准识别,明确了将收入低于当地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60%的农户,综合劳动能力、发展意愿、健康、教育、住房、资源资产等困难状况,作为识别相对贫困户的主要标准。二是开展精准识别,明确帮扶对象。在全市二三圈层的14个区(市)县和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按照农户申请、入户调查、组级初评、村级评议审查(公示)、乡(镇)级审核(公示)、县级审定(公告)、市级备案的程序,开展精准识别,对识别出的相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并根据致贫原因,建立扶贫手册,做到一户一册。三是瞄准帮扶对象,狠抓精准扶持。在对相对贫困户采取生产资料补贴、产业贷款贴息等精准扶持措施的同时,专门安排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开展“送鸡苗、扶产业、助增收”活动,实施到户的精准扶持。同时,各帮扶部门(单位)和企业积极帮助贫困户解决看病就医、外出就业、农产品销售、子女教育、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问题。目前,全市明确了帮扶对象9374户(相对贫困户)、28896人。其中,全市100个相对贫困村范围内的相对贫困户2617户、8382人。20**年,市级安排专项财政资金623万元,对100个相对贫困村的1.4万余农户赠送鸡苗56万余只。同时,对100个相对贫困村的2617户相对贫困户按照每户不高于2000元的标准,由市级财政安排523.4万元实施精准扶持。此外,社会各界还捐资助学116.9万元,帮助困难学生11346人。

  (三)狠抓民生工程,减少贫困人口

  围绕省、市扶贫解困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坚持“低保保生活,扶贫促发展”,积极采取各项帮扶措施,扎实抓好各项帮扶工作,使全市相对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大的发展,相对贫困群体贫困面貌得到改善,全面完成了省、市下达的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消除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的民生工程目标任务。一是加快产业发展,强化产业支撑。结合全市“10个粮经产业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和全市“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发展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创新经营模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既注重改善相对贫困村、贫困户当前的贫困面貌,又注重贫困村、贫困户的长期发展。20**年,全市扶持100个相对贫困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农村产业发展资金达4527.76万元。其中市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2610.91万元,各级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扶持资金1916.85万元。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提升了相对贫困村公路通达密度和深度,大力改善了相对贫困村农田水利设施,加快了相对贫困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推进相对贫困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相对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截止20**年底,全市100个相对贫困村集中居住区及产业发展园区均有水泥路(油路)与县域干线连结,67个村的集中居住区开通班车,完成整治沟渠75公里,整治山坪塘64座,新建蓄水池155口,铺设水管网47公里,100个相对贫困村已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宽带(光纤)村村通,农业资源信息全覆盖率。三是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社会事业水平。在100个相对贫困村全面提升卫生室软硬件设施,改善医疗服务条件,全面提升村级文化活动室软硬件建设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金融惠农“讯通工程”建设,强化金融服务。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推进远程继续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扩大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实现了同一区(市)县城乡“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供养标准和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截止20**年底,全市100个相对贫困村已有92个村建有卫生室,并对卫生室的仪器设备进行了“填平补齐”,村卫生室药物由当地卫生院免费提供。扶贫培训投入105.8万元,培训14620人次。每个相对贫困村均提升了文化活动室软硬件建设水平,实现每村配备了一名专业宣传文化辅导员,培育打造了一支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队伍,促进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金融服务也实现满覆盖(电话pos机),农民可享受小额取现、网络转账等服务,消除了金融支付结算服务空白村。

  (四)下放审批权限,改革资金管理

  根据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推进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改革。一是下放项目审批权限,简化项目资金申报审批流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通知,明确将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我市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区(市)县,由区(市)县按照《成都市20**年度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申报指南》中项目申报对象、资金使用范围、扶持方式等要求,抓好项目的审批和组织实施,市上负责资金和项目监管。二是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加大力度支持相对贫困村发展。将扶贫专项资金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农民专合组织建设、幸福美丽新村、“10个粮经产业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等项目以及交通、水务等行业项目进行整合。20**年通过资金管理改革,缩短了项目审批时间,提高了扶贫资金的时效性,增强了扶贫资金的针对性。全年整合涉农资金达2亿元,集中力量解决了相对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做到涉农资金普惠到村,扶贫资金特惠到户。

  (五)强化主体责任,开展阳光扶贫

  为建立健全扶贫开发资金、项目监管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廉洁成都”建设,进一步加强扶贫领域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两个责任”,做好扶贫开发资金、项目风险防控工作,确保扶贫开发资金切实惠及相对贫困群体,实施阳光扶贫。一是狠抓教育培训,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在市扶贫办强化主体责任意识、积极履行“一岗双责”、各级开展扶贫开发培训的同时,市扶贫办还联合纪检监察部门,对我市相对贫困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农村扶贫开发培训,以提高其发展能力、增强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意识,促进阳光扶贫。20**年,全市各级完成扶贫开发培训14620人次,其中培训相对贫困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及所在73个乡(镇)分管领导、15个区(市)县扶贫办负责人等350余人。二是建章立制,实行扶贫开发资金风险防控项目管理。市扶贫办和区(市)县扶贫单位对扶贫领域廉政风险点进行排查、梳理,制定扶贫资金项目廉政风险管理流程和重点环节的防控措施,市扶贫办建立了扶贫领域党风廉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扶贫开发资金风险防控实行项目管理,并列入全市党风廉政建设20个重点防控项目之一,列入年度目标考核。三是开展专项检查,确保资金安全使用。联合市财政局组织开展了全市2011年-2013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集中采购物资、2007年以来扶贫领域有无奢华建设事项和2013年-20**年扶贫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专项检查工作。在物资集中采购检查和清理整治奢华浪费建设工作中,市扶贫办、市财政局联合对邛崃市、大邑县等重点县(市)进行了实地抽查。在2013年-20**年扶贫专项资金专项检查过程中,对有的项目申报、管理资料不齐、扶贫资金专户资金存量较大、投资参股项目效益不高等问题和现象,认真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保障了扶贫资金的安全,提高了效益。通过抓培训,开展专项检查和建立完善规章制度,进一步增强了主体责任意识,及时发现和解决了工作中的问题,有效防控了扶贫领域的廉政风险,切实保障了扶贫领域相对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使全市扶贫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二、2015年工作要点

  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尽管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客观上也存在着扶贫思路有待进一步拓宽、扶贫开发对象主体意识不强、公共配套和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按照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新要求,还存在精准到户的帮扶项目少、措施不够具体的现象。

  2015年,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将认真按照中央、省、市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努力践行“三严三实”,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17年成都市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加快相对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事业提升,推进精准扶贫,增强持续“造血”功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贫困人口减少,全面完成第三轮第一批100个相对贫困村顺利脱贫。重点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全面完成全市第三轮第一批100个相对贫困村脱贫工作

  一是继续实施100个相对贫困村每村1名市级领导挂点督查和1个市级部门、1个经济较发达区(县)级部门、1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帮一”的帮扶工作机制。二是整合更多涉农资金,汇聚更多社会资源投向相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二)扎实抓好精准扶贫和精准减贫工作

  对全市范围已精准确定的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精准扶持。做到一户一策、精准“滴灌”,切实把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精准地落到每个贫困群众身上,增强扶贫实效,确保我市2017年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三)研究提出第三轮第二批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

  在完成全市第三轮第一批100个相对贫困村顺利脱贫的基础上,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017年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研究提出我市下一阶段农村扶贫开发意见。

  (四)研究编制“十三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组织开展“十三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调查研究,提出规划制定意见和方案,做到与“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无缝衔接,确保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效。

  20**四川省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按照县委政府作出的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工作部署,我局迅速派员进驻xx镇xx村,半年来,农经局动全局之力协助工作组的扶贫工作,积极主动,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呈四个明显特点:

  一、扎得进去,驻得下来

  4月17日,朱国庆局长亲自派送农经局工作队员进村,扶贫工作队长瞿章财,队员杨玉春、谢辉在村里同志的协助下,很快就落实好驻户。及时召开村支两委会议,镇驻村领导刘敏同志传达了党的政策精神及县、镇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各位队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群众代表、村支两委同志着眼现实立足长远,为建成小康xx出谋献策。一次次的交心,一次次的座谈,大家为xx的美好明天,满怀信心,充满希望。随后,工作组在九个村民小组深入走访,认真考察,广泛宣传,统一了广大干群思想,为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全村营造了共同关注、参与、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厚氛围。

  半年来(两个月),工作队员走村窜户,摸村情,制规划;谋发展绘蓝图。其间,包扶单位领导朱国庆局长多次率局班子成员入村调研,并与10户贫困户促膝谈心,问寒嘘暖。4月底,走访了支部党员22户,走访贫困农户40户,与60余户村民了解情况。在掌握村情的基础上,工作组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出xx村的六年发展规划。为了完成长远规划,还制定出年度工作计划,制定政策措施,积极稳步推进。机耕道建设已在不误农时的前提下完成了2公里,群众迫切关心的最后一公里水泥路硬化工程已按程序准备就绪,只等雨季稍停即可施工,二、三组15万元的河堤工程即将竣工,春季农业生产、山地开发有序行进。

  “打铁还得自身硬”。工作队为加强自身建设,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完善工作机制,县局把xx村的精准扶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各级党政统一领导、工组队、村委会认真组织实施、镇村积极推进的工作机制。工作队员在县局统一安排下,配置了基本生活用具,做到了后勤保障有力。

  队员杨玉春同志向老乡要了一小块地,打算利用闲暇时间向农民朋友学习种菜技术,做到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工作队还结合镇、村的日常安排,制定了个人的工作学习计划,出勤制度及工作纪律。

  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

  县局倾情支持包扶村的工作,在做好繁杂的业务工作的同时,在经费捉襟见肘的窘境之下,两个月来为扶贫工作从县局的有限经费中挤出资金1万元用于村级日常运转。在县局人手少事情多、机构改革的'现状下,农经局力克时艰,充分发挥每一个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扶贫业务两不误。形成了全局上下联动搞扶贫,齐抓共管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局班子成员定期下到扶贫村,及时掌握贫困村的工作状况,并为相应的结对队帮扶户排忧解难。对口股室把自己的业务与扶贫村的工作相结合,倾力关注和支持扶贫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如减负股按照自己掌握的资源,优先上报xx村的一事一议项目;合作社管理股室为xx村原生态养殖提供帮助;三资管理股为xx村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出谋献策;经营体制股深入村组现场为农户的土地流转做好跟踪服务。

  在朱国庆局长倡导下,班子成员、股室长及工作队员为xx村特别困难农户捐钱捐物,4月底为田应秀、向代云等10户发放慰问资金5000元。

  三、全面覆盖,重点突破

  按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要求,xx村精准扶贫将实施三大举措全面覆盖及一个重点突破。

  三大举措是:

  1、基层组织建设。以“三制一卡”基层党建工作法为抓手,抓好贫困村“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载体、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五个基本建设。按照“六化十有”要求(即党建动态信息化、党建资料档案化、制定决策科学化、远程教育现代化、干部管理机关化、活动空间新颖化,有房子、有旗子、有牌子、有版面、有桌椅、有资料、有记录、有制度、有远程教育、有公示栏),标准建设好村级组织活动中心。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并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增强两委的战斗力、凝聚力,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确保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稳步增加。

  2、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整合项目资金,争取交通、水利、电力、饮水、房屋改造、能源和环境整治方面的项目资金200万以上,2015年硬化村组道路1.7公里,整修河堤1公里;20**年全面硬化最后的4公里村组公路,标准化改造偏远村落电力设施2千米,实施安全饮水工程4处,彻底解决300余人的饮水困难;2017年发放节柴炉灶300个,改厕250户,争取国土整治资金实现坡改梯300亩。扶贫建房工程在三年中稳步推进,按房屋的损毁程度及贫困户的自力条件,分轻重缓急,分步进行,分期实施,力争三年基本解决无房户、危房户的安居问题。

  3、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县、乡镇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三个以上的特色项目,三年每年发展一个。2015年侧重支持农户种植烤烟300亩,标准化建猕猴桃园100亩;20**年发展油茶300亩,扶持山羊养殖500只;2017年扶持家庭农场20户,涵盖面积600亩,发展专业合作社3家,悉心引导办成县级以上的示范社。在3年的扶贫规划中,一如既往地支持劳务经济,千方百计地为外出务工人员排忧解难,为外出务工人员充好电做好岗前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

  一个重点突破:在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瓶颈、实现部分劳动力由农业转型其他产业、推进规模经营化程度的前提下,对xx村82户贫困户、356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指导,一户一策,实现重点突破。

  四、布局长远,着眼当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良好的远景规划,有了科学的工作机制,有了坚定的工作信心,还必须有锲而不舍的踏实务实作风,还要做好日常的枝稍末节工作。半年来,扶贫工作组做到会方位投入xx村的工作,密切配合镇党委政府的安排,积极参与各项中心工作。1、做好全贫困人口的信息采集,及时上报;2做好项目资料的完善,确保项目稳健实施;3、做好雨季防地质灾害预案,确保安全生产无隐患;4、认真开展党员三会一课、组织远程教育学习,完善四议两公开程序,切实推进依法治村进程;5、千方百计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6月3日因山洪造成的组道多处塌方造成的道路堵塞问题,确保公路畅通;5、组织党团员,做好特困难户春季生产的帮工活动。

  总结半年来的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认识不够到位,少数干部对精准扶贫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认为农经局的工作性质是一个管理职能部门,而非项目决策及实施单位,是个弱势单位,无钱难以做好扶贫工作,对精准扶贫工作有畏难情绪。二是工作推进不平衡,村民的贫富程度及家庭基本情况千差万别,致贫因因有主观因素,更有客观现实情况,脱贫难度大。由此,组与组之间,户与户之间,人与人之间,同样做一件事,同样实施一个项目,都会形成较大的差别。三是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足。有的因为文化、智力、劳动习惯等原因,始终难以逾越贫困的鸿沟。

  下一步,我们一定要站在总书记实践群众路线的高度,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上更加重视,工作上更加主动,措施上更加得力,扎实推进我局包扶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附 四川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

  对话嘉宾:

  郝康理 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徐 浩青海 省旅游局局长 李三旗 贵州省旅游局局长

  主持人:

  高舜礼 中国旅游报社社长

  话题1:旅游扶贫承担新任务

  高舜礼:1月下旬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了2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的工作报告里关于乡村旅游、旅游扶贫有比较大篇幅的阐述,不论是2015年旅游工作总结,还是20**年工作部署,都既有宏观要求,也有比较具体、微观的部署。今天我们就聊一聊旅游精准扶贫问题。

  乡村旅游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较长,有20年甚至30年的时间,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现在是从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个别地区是从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乡村旅游从起步开始就和旅游扶贫密切相关。现阶段乡村旅游跟扶贫的关系,与此前相比肯定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郝康理:近段时间我也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是当前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国家旅游局和我们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是当下的一个热点。

  乡村旅游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起步,环绕城市周边,靠近客源,市场半径较小,为城市居民周末和假日提供了新的旅游休闲地域与空间,比如“中国农家乐发源地”——四川郫县,就在成都市附近。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对旅游扶贫工作的重视,在欠发达地区通过乡村旅游实施扶贫,其背景、环境与以前是不一样的。最终目标一样,但过程有区别。

  过去乡村旅游更多靠市场带动,而现在要体现政府作为和旅游部门担当,所以如何真正体现乡村旅游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确实是一个新课题。

  徐浩:乡村旅游在青海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农村面积比较大的省区,是一个主旋律,或者说是一个主基调。在青海,乡村旅游的起步阶段是老百姓自发组织的,随后逐步呈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这是乡村旅游的第一个特点。

  乡村旅游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和过去的团队旅游有很强的互补性,地方特色、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等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内容,是旅游产品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所以乡村旅游、农家乐才越发展越兴旺。这一点在青海的体现是很明显的。

  青海的城镇化发育程度相对比较低,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乡村旅游将是青海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青海的大部分景区都在乡村,大部分农牧民生活在乡村,乡村旅游可能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工作投入力度的地方。

  李三旗:贵州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十三五”时期,贵州把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来源于旅游,带动全省1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为此,贵州将对全省100个旅游景区规划范围内的贫困村及全省适宜开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逐一建档立卡,掌握贫困村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现状、贫困户现状及成因、旅游扶贫条件等。

  贵州旅游在发展初期,民族文化村寨就是半壁河山。以前贵州不叫乡村旅游,叫民族村寨开发。旅游扶贫概念的提出大概是1994年。当时贵州开发了18个民族村寨,有一些后来做大了,比如西江千户苗寨。西方国家游客来到贵州,比较喜欢走东线,也就是民族村寨这条线;亚洲游客和国内游客比较喜欢走西线,也就是黄果树等自然风光这条线。那个阶段,政府部门更重视西线,大山大水,建好了景区就可以有门票经济。但是旅游部门、旅行社的人,都知道东线的价值。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种民族文化类型的乡村旅游,已经是贵州旅游产品的主要支撑。

  在贵州,乡村旅游也好,民族文化旅游也好,肯定是扶贫的骨干力量,地方上也很认可。但是现阶段已经不一样,现在要求精准扶贫、攻坚拔寨。这种情况下,旅游部门从自己的工作特点出发,明确提出要做到两个全覆盖:一是结合贵州省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和《贵州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以《国家旅游局旅游扶贫试点村规划导则》为指导,以市和县为单位,20**年上半年完成辖区内旅游扶贫规划的编制、评审和报备工作,逐村提出旅游扶贫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清单,形成资源导向、业态互补、融合发展的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及规划实施工作方案,实现贫困村寨旅游规划全覆盖;第二个全覆盖是加强与各种媒体合作,将旅游扶贫宣传作为一项长期重要内容,对开展旅游活动的景区和贫困村,实现旅游宣传和线路组织全覆盖,同时计划用两年时间,实现9000个贫困村中,“宜游”村寨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