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12-22 07:41:48 热门总结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1

  一、原因(根源) 因素 关键 条件

  1.之所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最主要原因: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英国自耕农消失的主要原因:圈地运动

  3.英国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结盟的根本原因:双方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4.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

  5.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的最主要原因

  6.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丧失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最主要原因:资本输出多而工业投资少

  7.促成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新贵族害怕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于是同阴谋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妥协

  8.从英属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转变的主要因素: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

  9.美利坚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与交流

  10.美国独立战争的根本原因: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阻碍其发展的英国殖民统治间矛盾激化

  11.萨拉托加大捷被称为美国独立战争转折点的主要原因:美国国际地位提高并增强信心

  12.法、荷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的直接原因:打击英国海上霸权

  13.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美国人民为正义事业而战

  14.美国西进运动过程中促进西部振兴的根本因素:资本和劳动力资源

  15.美国南方种植园主阶级和北方资产阶级进行内战的根本原因:经济利益冲突

  16.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两种阶级制度的尖锐矛盾

  17.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18.英国议会军和美国北方军队在各自内战初期失利的共同原因:领导者政策有所失误

  19. 19世纪晚期,美国垄断组织形成的直接原因: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0.垄断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1.发源于西欧的启蒙运动能迅速波及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原因:它适应了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的需要

  22.法国大革命成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推动

  2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直接原因: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雅各宾派的革命措施

  24.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既是成功的措施,又直接导致失败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

  25.雅各宾派专政失败最根本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出现失误

  26.法国“雾月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混乱中的法国需要独裁者稳定秩序

  27.拿破仑对外战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战争具有侵略性和非正义性

  28.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的根本原因:法国的扩张引起欧洲人民的广泛反抗

  29.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复辟的波旁王朝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0.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31.决定圣西门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而恩格斯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原因:无产阶级的成熟程度

  32.法国1848年二月革命的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统治权

  33.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4.法国“六月起义”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执行委员会强征工人入伍

  35.决定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空想”性的最根本原因: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

  36.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最终确立的主要原因:工业革命深入进行

  37.英国干涉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干涉德意志统一的共同原因:争夺欧洲霸权

  38.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政治统治腐败

  39.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

  40.19世纪晚期,形成法帝国主义特征的主要原因: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

  41克里木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俄国扩张与英法的利益发生冲突

  42.克里木战争俄国失败的根源: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与腐朽

  43.1861年俄国改革的根本原因:农奴制已成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44. 1861年俄国改革的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

  45. 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迫切需要统一的'原因:分裂现状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

  46.德意志在19世纪中期要求统一的根本因素:全德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7. 19世纪末的德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了政权

  48.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其共同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49.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但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关系的变化程度

  50. 19世纪中期,引起日本幕府统治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51.日本经济垄断组织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其历史原因在于: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

  52.俄、日帝国主义都带有封建性,其历史原因之一在于:领导改革的核心原属封建阶级

  53.18、19世纪俄国沙皇主动进行两次改革的最根本原因:无力阻挡资本主义世界潮流

  54.俄国纠合法德两国,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主要原因: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55.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56.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尚具有不成熟性,导致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尚处于手工业生产阶段

  57.史学界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迅速扩展

  58.与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比,引起1848年欧洲革命的新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

  59. 19世纪60、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改革的浪潮,其相同原因;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60.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能够逐步形成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61.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6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科技与工业生产的结合程度不同

  63. 19世纪70年代以后,导致动力工业发生革命的主要原因:电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64. 19世纪晚期,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内燃机的发明

  65.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平衡性加强的决定因素:各国科技和垄断组织发展水平不同

  6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垄断资本主义的本性

  67. 17-18世纪中西科技文化出现差距的根本原因: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二、目的 目标 意图 用意

  1.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的根本目的:限制君主的权利

  2. 1660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接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目的: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3.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国王分别召开新议会和三级会议的共同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4.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主要目的:维护自己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5. 1787年,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6.美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意图:进占中国市场

  7.法国雅各宾派专政的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

  8.雅各宾派实行恐怖政策的直接目的:镇压反对派

  9.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最终目的):使俄国成为西欧式的大国,增强俄国实力,巩固贵族地主商人的国家

  10.彼得一世鼓励发展手工工场的目的:增强俄国实力

  11.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确保贵族地主利益

  12.推行“铁血政策”来统一德意志的根本目的: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13.普鲁士于1866年发动普奥战争的直接目的: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

  14. 1869年日本政府实行“奉还版籍”的主要目的:实现全国政治统一

  三、作用 影响 结局 结果 后果

  1.《权利法案》的最主要作用: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专政

  2.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最重大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产力

  3.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5. 19世纪中期,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主义在欧美国家取得全面胜利

  6.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法国1794年热月政变、1799年雾月政变、1830年七月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的相同结果: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

  四、特征 特点 表现 标志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

  2. 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主要特点: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进行斗争,开始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3. 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显著特征:生产和资本集中,产生垄断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5.日本垄断组织产生的最大特点:在政府保护下产生

  6.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与彼得一世改革时俄国社会状况的相同特点:工业发展落后于西欧国家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标志:英吉利共和国的成立

  8.英国资产阶级最终夺取政权的标志:1688年宫廷政变

  9.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进入高潮的标志:波士顿倾茶事件

  10.北美独立战争前,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

  11.南方奴隶主挑起美国南北战争的标志:南方军队炮轰萨姆特要塞

  12. 19世纪末美国垄断的标志:大量的托拉斯

  13.美国侵华新阶段的标志:“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14. 18世纪晚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的标志:雅各宾派(资产阶级民主派)掌权

  15.标志近代世界体系开始真正形成的两大历史事件: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17.衡量一个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机器制造业已实现了机械化

  18.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19世纪30、40年代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19.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20.标志法国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势力的事件:1830年七月革命

  21.1917年,俄国七月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落到资产阶级手里

  五、实质 本质 性质

  1.英国圈地运动的实质:促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资本原始积累

  2. 1640年英国议会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实质:资产阶级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内战,大块拍卖土地的政策,其实质在于:把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资本主义所有制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两次内战之间的议会同军队斗争的实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农民的矛盾

  5. 1649年建立的英吉利共和国的性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

  6.英国“光荣革命”的实质: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夺权

  7.英国《权利法案》的实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8.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和“平等”要求的实质:反映发展商品经济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

  9.《人权宣言》的实质: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

  10.拿破仑的失败和维也纳体系建立的实质:法国的资本主义还不具备战胜欧洲封建势力的力量

  11.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性质: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工业家的帝国

  12.彼得一世改革的实质:农奴主阶级实行富国强兵的改革

  13.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政策的实质:清除封建割据状态

  14.美国内战前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实质:使用奴隶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经济

  15. 19世纪晚期出现的垄断组织的实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局部调整

  六、依据 条件 前提 背景

  1. 拿破仑能在1799年夺权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希望他稳定政局

  2.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长足发展的根本前提:统一市场开辟

  3.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条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

  4.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前提条件:武装倒幕取得最后的胜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2

  1、筛选法:根据高中历史审题,搞清高中历史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3、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高中历史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高中历史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4、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5、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6、作记号法:高中历史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7、题干还原法。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8、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猜测时有以下规律:①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高中历史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则为错误;②选项不属于历史知识则不选;③选项内容是高中历史课本上的细枝末节,正确的可能性小;④选择句子最长的选项;⑤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如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则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的出现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

  珍惜第一印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选择题越改越错,所以,没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3

  一、隋唐的对外交通及对外政策

  1、对外交通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2、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

  3、对外政策全面开放。鼓励外商贸易,允许定居、任官、通婚;使节、商人云集。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②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③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仿照唐朝实行科举,设立国学,教授儒学。④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⑤新罗人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①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②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③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④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⑤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⑥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祭孔的礼仪也很隆重。⑦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⑧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⑨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

  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⑴东南亚: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

  ⑵天竺:印度称为天竺。贞观时遣使唐朝;中国十进位计数法传入天竺;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在中印文化交流中,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高僧玄奖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⑴波斯:①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②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侵扰,其国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后客死唐朝。③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做珠宝、香料生意。

  ⑵大食:唐高宗起通使,持续一个半世纪;造纸术传入大食

  ⑶东罗马:使节往来;医学、杂技传入唐;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⑷非洲:①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新唐书》上有这方面的记载。②唐朝人杜环在北非、东非留下了行踪。他撰写的《经行记》记载了非洲的风土民情。③史书里还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④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而且质量极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4

   一、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1、巴黎公社的建立:经过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2、主要举措:参照课堂笔记(政治、经济、文教)

  3、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生产力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经验教训:

  (1)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

  (2)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

  (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经过:

  (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

  (2)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4)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3、特点:

  (1) 革命理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革命历程: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度到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不同阶段性质的革命。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形式夺取政权。

  4、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

  (1)领导阶级不同:

  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革命性质不同:

  二月革命是资本主义性质,未能改变俄国社会性质,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无产阶级专政上台建立“苏维埃”政权(苏俄)。

  (3)革命对象不同:

  二月革命推翻对象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对象是“临时政府”反动统治。

  (4)革命影响不同: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倒行逆施,对内镇压工农运动,对外继续参加“一战”。迅速被人民推翻,湮没在历史中。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采取了对外卫国战争、对内巩固政权、保障民生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苏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5

  秦末农民起义

  秦短命而亡的原因:

  1)秦的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造成民怨沸腾的局面(根本原因);

  2)横征暴敛,滥用民力(建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

  3)法律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

  3)秦二世夺位,统治者忙于宫廷斗争,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秦的灭亡。

  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原因:秦的暴政;结果:揭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秦的灭亡: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刘邦进驻霸上,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秦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

  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6

  一、原因(根源) 因素 关键 条件

  1.19世纪末的德国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政权

  2. 意大利被俾斯麦拉入三国同盟的原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

  3. 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局势空前紧张的最主要原因:欧洲列强扩张势力介入当地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5.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根本原因: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

  6.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俄法结盟,造成这一行为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7. 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历时半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欧洲列强间争夺激烈。

  8. 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沉默”的主要原因:只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

  9.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10.一战后引起美日之间在东亚深刻矛盾的根源:美国金元势力的膨胀。

  11.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会外谈判,日本被迫让步的主要原因:中国坚持斗争。

  12.美国提出建立国联,又没有参加国联的主要原因: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

  13.萨拉热窝事件之所以能成为一战导火线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主要大国均完成战争准备。

  14.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不到人民支持的主要原因: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5.决定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上来的根本原因: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破产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17.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18. 20世纪30年代美国能够保住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美国有三权分立的民主传统

  19.罗斯富新政之所以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高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0. 20世纪3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道路的根本原因: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

  21.希特勒纳粹党在德国势力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招牌骗取支持

  22.一战后,引起日美在亚太地区深刻矛盾的根源:对中国的激烈争夺

  23.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日本企图以侵略中国转嫁资本主义世纪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24.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实施夺取东南亚的方针,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25.导致德国在职941年的苏德战场上战略计划落空的主要原因: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

  26.希特勒发动不列颠之战的直接原因:丘吉尔拒绝与德国和谈

  27.导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28.苏联没有成为《波茨坦公告》签署国的原因:尚未宣布对日宣战。

  29.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由削弱转为积极扶植的.直接原因:中国革命的胜利。

  30.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基本相同因素: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恐怖统治。

  31.二战后,美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对抗,其根源在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32.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废除了生产关系中落后的封建因素。

  33.二战后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苏、美、英、法对德及柏林分裂的根本原因:苏、美、英、法对德及柏林分区占领

  34.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局长时期的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

  35.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较战前更加密切,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协作日益加强

  36.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欧洲实力消弱;苏联的严重威胁;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加强

  37.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38.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其直接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9.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美苏形成实力均抛

  40.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41.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42.苏联失去东欧的根本原因:苏联不具备对东欧的经济吸引力

  4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本身经济力量的衰弱

  44.两极格局瓦解的决定性因素:苏联解体

  45.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46.影响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47.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

  48.当前世界格局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的最主要原因:美日中等国实力增强

  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直接原因: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5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冲突、地区冲突激烈的主要原因:冷战结束,力量对比失衡

  二、特征 特点 表现 标志

  1、1918——1920年的德国与1792-1794年的法国相比,国家局势的相同特征:新生的社会制度遭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

  2、俄国二月革命后政治形势的最大特点:两种性质的政权并存的局面

  3、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4、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其基本特征在于:大危机、大动荡、大较量

  5、法西斯主义道路的主要特征和表现: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经济危机

  6、二战前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特点: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7、罗斯福新政中最能表现新政特点的措施:《国家复兴法》

  8、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确保资本主义私营企业自由制度,但为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局部调整原有生产关系中的弊端

  9、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显著特点: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10、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形成两极国际格局

  11、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雅尔塔体系演变的特点:逐渐形成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12、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新旧格局变化的特点:由两极对立的格局转到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

  13、欧洲统一过程的显著特征:由经济联合逐渐到政治统一

  14、欧洲统一过程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15、第三次科技革命最明显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相互渗透,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

  16、日本确立天皇制的法西斯军事专政的标志:1936年二二六事变

  17、德奥合并标志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18、英国放弃绥靖政策的标志:丘吉尔就任首相(1940.5.10)

  19、德意日三国法西斯轴心集团形成的标志:意大利加入《产国际协定》

  20、1942年1月,26国共同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21、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

  22、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

  23、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华约组织的建立

  24、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显著特征: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7

  发展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基础);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氛围);民族交流融合,中外文化交往(吸收);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继承)。

  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⑵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⑶唐朝于868年印制的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火药的发明: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⑵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即硫黄、硝石与碳混合。⑶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天文和历法成就:⑴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⑵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4、医学的进步:⑴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⑵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⑶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建筑的成熟:⑴隋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将大兴城扩建为长安城。⑵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⑶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诗歌黄金时代初唐:

  陈子昂唐诗革新先驱;盛唐:A山水田园诗孟浩然、王维;边塞诗高适、岑参;成就最高: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唐:倡导反映生活;白居易《新乐府》、《长恨歌》。晚唐:咏史诗;杜牧、李商隐。

  三、多姿多彩的艺术:

  1、艺术宝库莫高窟:⑴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⑵它座落在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崖壁上。⑶隋唐时的洞窟占十分之六七,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大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⑷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2、异彩焕发的绘画:杰出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代表作《游春图》)和唐朝的阎立本(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吴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图》。后世称他为画圣)。等。

  3、巅峰时代的书法⑴隋唐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的风格。⑵著名书法家有:①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等初唐三大家,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②盛唐的颜真卿创立了气势雄浑的颜体,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③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创立柳体,代表作有《神策军碑》;④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等。

  4、风格多样的乐舞:乐曲有《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高出众舞之上。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8

  一、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背景:

  ①(外部因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直接原因)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③(经济基础)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中国需要进行思想革命。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③思想阵地:《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目的:鼓励各种学术发展与新思想的产生

  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陈独秀《敬告青年》;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 :”打倒孔家店”、陈独秀《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之作)、《我之节烈观》;

  不足:全面清算过于偏激,全面否定了传统文化;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绉议》

  d.平民教育思潮: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初步发展,如平民教育演讲团,白话小说和散文大量涌现,文学新形式。

  3、影响:

  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

  ②进步性: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局限性: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

  二、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1894年,创立兴中会[团体];1905年创立中国同盟会[政党])

  2、思想渊源:

  经济:单税,《资本论》;

  政治: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同思想;

  科学:进化论

  3、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5、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4、新三民主义是目的,三大政策是手段。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四)评价: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9

  1.中英《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南京;《天津条约》开南京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天津,但通商口岸已经开到了海南岛和台湾岛;《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但北京不是。

  2.《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4.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5.《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产品。平均分配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而平均分配产品则相反。

  6.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并不是彻底胜利。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8.中共“二大”的主要成就是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9.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0.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坚持“城市中心论”,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2.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10

  一、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

  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

  2.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耧锄;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

  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11

  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鸦片战争)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地主开明派/抵抗派: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停留在著书上,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4、思想: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了时代主题)

  5、性质:反侵略的民族革命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地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对比——抵抗派和洋务派:抵抗派的目的只是抵御外敌,而洋务派则希望制外平内(太平天国、义和团等)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支持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从器物之学转入制度之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保守性)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宣传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男女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与顽固派论战——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1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 时间:(1978年)

  2、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

  3、内容:(1)、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2)、管理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1983年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消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3)、购销制度: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4、意义:(1)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

  (2)意义: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 时间:1984年

  2、 原因:(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4、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5、 内容:(1)、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政企分开,职工的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挂钩。(2)、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 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13

  一、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

  2.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耧锄;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

  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

  高中历史知识归纳

  一、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二、《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三、《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高中历史知识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 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_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14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内容:

  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2、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

  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4、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05-10

高中历史考核个人总结12-11

2023高中历史教学总结范文10-15

高中历史培训总结8篇06-08

高中历史培训总结(精选7篇)06-08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总结11-21

物理知识点总结06-01

高中历史老师个人总结09-22

高中历史年度总结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