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4-18 07:45:49 热门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点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点总结

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点总结1

  中职学校机械类或近机械类专业均把机械制图课程作为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对于中职学校机械类或近机械类专业的新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由于大部分学生个人基本素质差异较大,他们在学习制图的过程中,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弱,学习起来普遍感到困难,特别是在学习组合体视图时,往往不知所措,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改革的激励下,大胆创新,采取“项目教学法”对组合体进行形体分析,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局面。结合中职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环境,在理实―体化教室播放比较劲爆的音乐,用动画演示机构、组件的装配,并且在课桌上摆放基本体模型和机械零件中常见的一些肋板、连接板等组合件;其次,把班级学生按掌握知识程度层次分为不同的小组,形成一个小团队,选出组长,负责项目的总体分工和进度控制;再次,给出统一的组合体轴测图让学生进行组装、测绘三视图并标注尺寸;最后,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亲自动手组装出不同结构的组合体来,并对组合体进行分析、绘制图样和尺寸标注。这样,既有利于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的确定

  项目名称:组合体视图。

  组合体视图是机械制图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形体分析法是学生掌握的必备知识。这一部分内容,对中职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必须要求他们理解掌握,并且也是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三维动画模拟演示机器装配过程中,来发现、提出、解决和总结问题,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形体分析法的理解。

  二、项目背景分析

  项目的功能定位:巩固基本几何体视图的画法及平面与立体相交的相关知识,理解形体分析法的含义。

  学生知识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项目时,应对点、线、而的投影特性和基本几何体三视图的画法有一定的基础。对平面与立体相交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多个基本几何体的叠加或是基本几何体的切割没有直观印象,更多的是既有叠加又有切割。学生既具有新鲜感,又有畏惧感。因此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予以特别关注,并要留有足够时间以便学生思考。

  三、任务提出

  要求提出的任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在学生前面所学基础知识之上,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进入新的知识体系的`学习。

  组合体视图单元的学习,从动画演示和儿时搭积木的游戏引出组合体的概念,以形体分析法为主,结合线面分析法对组合体的画图、尺寸标注和看图进行教学。教学过程:轴测图一实物图一三视图一尺寸标注;分任务对照:轴测图的分解―实物图的搭建―单―实体模型三视图的构想―组合体三视图整合―分析基本形体组合形式标出完整尺寸。根据学生分组情况,可给出难度不同的组合体轴测图,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四、分析任务并决策

  提出任务之后,不要急于解答,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先考虑如何简化总任务,把总任务分解成多个“分任务”,甚至可以把分任务细化成小任务。这一步骤的实施,可以使学生有信心去完成这些小任务。通过多次细化“总任务”,学生也能逐渐学会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技能,逐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从而增强学生在完成“总任务”时的独立思考能力。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就是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五、探索任务并实施

  通过对“总任务”的分解,学生就可以查阅已学相关知识或小组成员相互探讨来完成各个“小任务”,从而达到完成“总任务”的目的。尽管已经把问题讨论清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项目教学法,用任务驱动把形体分析从想象中将组合体分解为几个部分,再按各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逐个画出各部分的投影,综合起来,即得到整个组合体的视图;反过来,根据视图也可在想象中分解出组合体各部分及其组合关系,联想出组合体的立体形状。所以说,形体分析法,可把一个较为复杂的物体,分解成几个简单的组成部分,然后再画出或看懂各组成部分的投影及其相互关系,从而看懂、画出组合体的视图。同理可知,用形体分析法标注尺寸,是将组合体分解成若干个基本几何体后,逐个标出其定形尺寸及定位尺寸,然后标出组合体的总体尺寸。

  六、检查评估

  依据评价方案和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并共同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其评价对象从而向知识转向而向能力,注重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根据组合体视图内容的特点,应多给学生模型,多动手多思考,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从有形到无形,转变思考问题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真正得到提高。

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点总结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现时代的鲜明主题,创业创新离不开扎实的工科基础,高等工程教育则为创业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人才储备。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如何将这个工程教育界的最新成果引入国内,并本土化服务于我国的工程教育,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工作。潘柏松等提出的S-CDIO培养模式,该教育模式是基于协同理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参与各方必须通力协作,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工程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吴鸣等提出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DIO培养模式,认为工程能力是工科毕业生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工程教育从内容组织、培养方式、实施过程都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借以提高工科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以上的研究成果对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本土化起了很大的引领作用,加速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我国的进程和发展,推动了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但是,纵观以上的研究成果,只就CDIO工程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提出相应的框架、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以及评价体系,鲜有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具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传授过程有机结合的本土化CDIO培养模式,因此,在我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本土化进程中,有必要研究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具体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笔者在深入研究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内涵和实施过程后,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本科专业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传授过程深度融合,提出了机械工程领域的CDIO(Mechanical CDIO,简称M-CDIO)项目教学体系,并对M-CDIO项目教学体系的内涵、特征以及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本科专业教学的嵌合

  1.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工程教育改革团队提出、并持续发展和倡导的全新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是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科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理论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和企业工程系统运作能力4个层面,涵盖17种不同的主要能力,在执行操作层面细分为更具体的73种不同的技能。国外高等工科院校的实践证明: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学校,这4个层面得到充分培养和训练的工科学生,就业前景普遍看好,大都供职于大型的跨国公司。

  2.机械工程本科专业的CDIO项目教学体系。以“厚基础,强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技术大学,更重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施必须与专业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赋予它新的内涵与特色,图1(见下页)表示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本科专业的有效嵌合。

  由图1可知:机械领域产品开发的四个环节(模糊前端、设计阶段、制造阶段和产品销售)与CDIO工程教育的四个阶段(构思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运作阶段)不谋而合。这样,在机械本科专业的教学中,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纲领,以机械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微项目”为手段,将机械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糅合在“项目”、“微项目”的方案原理构思,装配图、零件图设计,零件制作实施和产品销售、售后四个阶段,赋予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四个阶段新的内涵,实现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领域教学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机械工程领域的`CDIO(Mechanical CDIO,简称M-CDIO)项目教学体系,并具有以下特征。

  1.良好的工程能力培养。在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随着糅合了机械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项目”、“微项目”实施,学生的工程理论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和企业工程系统运作能力4个层面都得到了全面、系统、具体的训练,培育满足现代社会和现代工程需要的、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工程技能型人才,符合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2.“情境式”、“体验式”学习工程理论知识的环境。在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微项目”的形式学习机械领域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改变了传统以“记忆、考试、拿证”为目的的工程理论知识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情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和良性互动,使知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符合哲学领域的认识实践观。

  3.“学生中心,教师主导”的授课模式。在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需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微项目”为抓手,针对机械工程专业每门课程的特点,设置若干个糅合了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同的“项目”、“微项目”。课程的学习,先通过教师授课,讲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完成这些“项目”、“微项目”来再现、巩固课程知识,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过去从实践中抽象而获得的知识、理论重新回到工程实践中,指导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主动、积极地学习课程知识。

  二、M-CDIO项目教学体系在机械工程本科专业的实施过程

  机械系统一般由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执行和控制系统等子系统组成。机械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根据机械系统的功能,能够独立地完成机械系统构思、设计、制造和运作的基本能力,为社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物美价廉的机械产品。如果将机械系统功能、结构的完整呈现看作是一个大“项目”,则系统中的子系统功能、结构的呈现可以看作是一个“微项目”。M-CDIO项目教学体系的实施,关键在于对“项目”、“微项目”的具体落实和完成,大致要经过以下过程。

  1.“目”总体方案原理设计。根据机械系统的功能要求,确定机械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而获得完成该功能的技术系统,确定总体的主要参数和结构布局设计,形成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图和结构布局图,同时编写总体设计报告及技术说明书,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成奠定基础。

  2.“微项目”方案原理设计。根据图的机械系统组成,设计实现各个子系统功能的方案原理,确定实现各个功能的具体机构,形成机构原理图,编写“微项目”方案设计报告及技术说明书。比如原动机采用电动机还是内燃机,传动系统、执行系统采用什么样的机构来实现,是集中驱动还是分散驱动等。“微项目”的功能原理与结构设计服务于“项目”的总体功能,受“项目”的总体结构布局约束。

  3.“项目”、“微项目”的工程图设计。根据前面二步形成的图纸和设计报告,对“项目”、“微项目”进行详细的技术设计和结构设计,最终得到“项目”、“微项目”的总装配图、子装配图和零件图及设计技术说明书等资料。

  4.“项目”、“微项目”制造工艺、工装设计。根据现有的制造工艺水平和设计的技术要求,设计零件的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以及相应的工装夹具。形成“项目”、“微项目”完整的制造工艺过程,并编写制造工艺规程及技术文件,比如绘制工序图,制定工序卡,确定切削参数等。最终得到能完成预定功能的机械产品。

  5.“项目”、“微项目”过程管理与运作。由于团队的分工和协作,上述过程离不开“项目”、“微项目”的过程管理与运作。过程管理与运作可以使“项目”、“微项目”按顺序、有步骤、有目的地齐头并进,而不至于出现“短腿”现象,缩短“项目”、“微项目”进程。同时,过程管理与运作还与机械产品后期的营销与售后服务等业务流程有关,也与学生个人的组织、沟通、交流与协作能力息息相关。

  上述过程中,第一、二步为“项目”的方案设计阶段,属于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的C阶段,即构思阶段;第三步为“项目”的图纸结构设计阶段,属于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的D阶段,即设计阶段;第四步为“项目”的生产制造阶段,属于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的I阶段,即实施阶段;第五步为“项目”的营销与售后服务阶段,属于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的O阶段,即运作阶段。在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随着糅合了机械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系列“项目”、“微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学生不仅在工程理论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和企业工程系统运作能力4个层面都得到了全面、系统、具体的训练,而且熟悉了“项目”、“微项目”的操作流程,模拟企业项目的运作过程,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了解和融入企业,寻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机械本科专业实施M-CDIO项目教学体系的成效

  自我校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学校以来,机械学院在教学上始终坚持CDIO工程教育模式,经过七八年的摸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特色的M-CDIO项目教学体系,具体体现在学生补考率、参加学科竞赛和学生就业率等硬指标上。机械专业自从实施了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专业基础课比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都是学生补考率很高的科目,近4年来学生补考率逐年下降,学生组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数逐年增加,获奖质量也得到改善,20xx年部级获奖为0,20xx年获得0的突破,到20xx年获得部级奖项7项,省级获奖也在逐年增加,20xx年达到52项,历年最高;机械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不仅从20xx年的86.6%上升到20xx年的95.69%,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成效相当可观。

  四、总结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M-CDIO项目教学体系是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纲领,以机械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微项目”为手段,将机械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糅合在“项目”、“微项目”的方案原理构思,装配图、零件图设计,零件制作实施和产品销售、售后四个阶段,赋予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四个阶段新的内涵,实现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领域教学的有机结合。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不仅系统地解决了学生重知识学习,而轻知识运用的问题,而且学生通过做“项目”、“微项目”对知识认识深化,进而固化为学生的能力,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M-CDIO项目教学体系的实施和应用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的案例。

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点总结3

  一、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多媒体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提供了现实条件。现如今,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动力。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性。

  二、多媒体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涉及的知识面极广,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如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达到应有的效果,就成为摆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需要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多思考、多研究、多总结。

  1.多媒体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无论是常用机构、机械运动还是轴系零件的教学内容,它们的实物、模型都非常多,而且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运用多媒体,可将课程设计的题目制成多媒体课件,更可将复杂的机械运动过程和工作原理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巧妙地将现有教具与多媒体课件结合使用,让学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期间将工作重点放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方案的构思、分析、比较及参数的选择和计算机制图上,而不是放在大量的人工计算和人工制图上。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大大提高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同时还可以领略高科技成果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2.多媒体在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许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往多是采用直观式教学方式,换而言之就是教师主要借助挂图、简易实物模型等来说明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但由于以往教学方式存在的极大地局限性,使得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十分呆板,教与学往往难以达到共鸣,因此,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正好能够有效弥补这些不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在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讲授的一些具体内容上。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可以在详细讲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利用现有教具来有效配合动画片段,使学生对一些模糊、抽象的机械运动和工作原理有一个更清晰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在思考时也更容易些,更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这些知识。

  比如,教师在讲授用解释法设计凸轮曲线时,由于内容过于抽象,借助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用语言表现出来,而应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把反转法原理处理后的两种情况制作成平面动画片段存入计算机,通过大屏幕将动画片段慢放,并对其两种情况分别演示出来,然后对照分析得出结论:两种情况下各构件的相对运动并不改变,因此可知经过反转法处理的凸轮结构,凸轮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从动件尖端始终与凸轮接触,尖端的运动轨迹便是凸轮的理论轮廓。实际上,这时凸轮轮廓的设计也就转化为设计凸轮机构从动件尖端相对凸轮的运动轨迹,而由动画片段已清晰看出用反转法处理后的凸轮机构从动件尖端相对凸轮的运动,是既绕凸轮轮心转动又沿凸轮径向线移动。由于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内容讲解十分直观、通俗易懂,使很难讲解的抽象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迎刃而解,学生更容易理解,因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多媒体在习题课和课外辅助教学中的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中习题课和课外辅助教学主要涉及机构的设计、零部件的设计等基本概念及计算方式,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并且可以进行现场评分以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困难,使用多媒体课件后不仅没有这些困难,还可以使学生不断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一题多改”“一题多解”,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较好的解决相关问题,同时也可发挥多媒体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总地来说,多媒体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涉及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尽管应用多媒体教学有诸多的益处,但如果应用不当则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多媒体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1.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引用,增强了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内容以及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大大扩展了学生的眼界。机械设计基础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中图像、声音、动画等的合理使用,可以大幅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下次机械设计基础课也会有期待。同时还可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2.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多媒体教学形式活泼、新颖,再加上图文并茂产生的效果,在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可在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毫无生气、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的同时,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上能跟随教师讲课的思路去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使学生尽可能在课堂上消化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效果。

  3.可化抽象为形象、生动

  多媒体教学课件涉及文本、声音、图像、动画、数字、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它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形象,将语言难以表述的知识点变成直观的画面,通过计算机提供的中介融进学生的大脑,学生凭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就可以比较迅速的把握机械设计基础要学的知识点着重点,这无疑就等于节省了教学用时。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通过合理有效地实施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大课堂内的知识容量,增加学生知识信息的接收量,更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从而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结束语

  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可达到教得活、学得活的教学目的。同时,整个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都要由教师完成,因此,只有精心设计和巧妙使用多媒体教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才能使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点总结4

  1.前言

  食品机械[1]-[4]是食品工业的基础,食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食品机械的发展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没有先进的食品机械工业也就不会有现代化的食品工业。食品机械又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在食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观点,提高学生工程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食品机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使这门课程能够真正起到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2.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机械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其基础课之一“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的总学时只有60学时,这门关键的基础课其实包含两门课程:“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各自仅为30学时,这对于刚入学的大学一年级,还在适应大学学习方法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学生在修食品机械这门课之前很长时间没有涉及过与这门课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很多看图和制图方面的知识基本上都“还给老师了”,很多常识性的知识都忘到九霄云外了,因此很多学生学习“食品机械”这门课时觉得很吃力,一个学期下来,几乎所有章节都学得不扎实。因此,教师开始讲授食品机械这门课之前,要简单复习一下机械制图的有关内容,这样就占用了食品机械的部分教学和学习的部分课时。

  2.2学时压缩严重,学时数太少。

  过去,食品机械这门课的理论教学的学时是60学时,课程结束以后还有40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食品机械课程设计”。因此,这门课的总学时是100学时。对于有机械知识基础的学生来说,这门课至少需要54个学时。但是,食品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机械方面的知识基础较差,一开始接触这门课时很不适应,等到适应这门课的时候,课程基本上要结束了,也就是说,等到这门课结束的时候学生才刚刚有点“感觉”。因此,对于严重压缩了学时的《食品机械》,想在短短的48学时内就学好是有一定难度的。

  2.3课程顺序安排混乱。

  学习食品机械这门专业课,需要先学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如食品工程原理[5]、食品工艺学等[6]。可是,实际情况却是:这三门课几乎同时进行,由于“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艺学”这两门的课时中都经常出现的矛盾是:这两门课的很多内容甚至在“食品机械”课程快结束时学生才接触到。一些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甚至安排在这三门课之后。这样一来,不管是教师讲授还是学生学习都很吃力,上课效果可想而知,往往是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很多学生好像在听天书,老师和学生都很苦恼,老师认为学生“太笨”,学生认为老师讲课水平太低。

  2.4感性认识少,实践环节脱节。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新开了很多课程,这样一来,多种专业课的课时受到严重压缩,连原来工科学生的三周必修的实践课“生产实习”都变成了形式,而且这门课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原因如下:现在的生产实习一般都安排在这些专业课结束后的学期末,或者下一个学期的开始一两周,基本失去了生产实习的意义。

  3.对策

  为了提高食品机械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针对目前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

  3.1适当增加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课时量。

  应该将“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教学要求提高一些,具体做法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该课程的课时量,让学生在通过多次物体的立体图和平面图的对照后,对该课程从感性认识快速上升到理性认识,直至完全掌握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基础打好了,学生在学习与之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食品机械”时,就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不至于连机械的平面图都看不懂。

  3.2增加食品机械的教学课时量。

  为了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机械制图”这门课,首先要适当增加“机械制图”的课时量,这样教师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细致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就能把这门基础课掌握好,从而有利于对“食品机械”的学习。由于食品机械的内容较多,因此还需要增加“食品机械”的.教学工作量。

  3.3合理调整专业课的顺序。

  学习“食品机械”课程,学生首先修过“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艺学”这两门先修课程。学生在学习食品机械时,对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没有一个完整和清楚的认识。因此,课程设置顺序严重倒置。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先修完“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艺学”两门课后,在这之间穿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再进行“食品机械”的教学工作。

  3.4增加实践环节。

  由于专业和课程大调整,学生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实践教学课时也明显降低。不仅仅实践的科目减少,现有保存的实践科目的实际学时数也严重缩水,具体表现在:认识实习取消,生产实习流于形式,即使安排3周的生产实习,学生实际实习时间也不足10天。生产实习现在实际上变成了“认识实习”3周中总共只有不到10天的实习机会,而且在这短短的10天中,每天也只是利用一半的时间到一些工厂或者企业“看一看”。在看的时候,由于工厂讲解人员讲解和操作速度较快,加上学生很多,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凑”到讲解老师跟前,既听不到老师讲的内容,又看不清生产线和具体工序和设备。因此,应该恢复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并且使之更具体化、实际化和有效化。

  3.5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对机械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图的直观感受中,增强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4.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措施,“食品机械”这门课教和学的效果都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希望学校能够尽快改变目前这种教和学都处于艰难的境地,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点总结5

  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机电类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生产类企业,从事产品生产、研发、设计制造等工作。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能力为重点,突出创新设计能力。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机械专业学生的机械设计及创新能力,以适应企业和国家现阶段发展的需求,是当前各职业院校关心且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更为重要的是,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各职业院校加强对大中专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总结探索新型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为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在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革新及实践教学等环节都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但是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需求之间没有得到很好对接,学科之间没有深入交叉融合,教学成果难以让人满意。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通过课堂教学后学生参与制作科技创新产品,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相融合,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研究制订一套合理的课堂教学计划与课后实践活动安排、引导和鼓励学生课余参与机械产品设计与加工制造,进而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乐教好学”的良好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学生机械加工能力的提高。

  一、课外产品制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思路

  当前各职业院校日常的专业课程通常由理论和实践两大块组成。两个体系间还没有紧密联系起来,因此理论教学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点难以融会贯通,取不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根据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教师在理论或实践教学中可以某一创新产品的研究制造过程为主线,推动理论与实践课程各知识点的相互关联,让学生在产学研教学中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机械设计能力。通过教学中产学研相结合研究项目的开展,研究制订一套合理的教学实践计划,包括教学实践方法和教学实践计划,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或课余参与机械产品设计与加工制造及材料选择。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机械设计中,自身的'设计能力及专业知识也不断强化和巩固,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教学水平。

  二、课外产品制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具体过程

  首先要了解职业教育创新意识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为教学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接着将研究内容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师教授各软件知识,学生参与具体机械产品的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生具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关的机械基础知识,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等。

  第二,根据机械设计要求,帮助学生熟练掌握Inventor、AutoCAD 、Pro/e、3DS MAX、Word等产品设计软件。

  第三,教师带领学生用头脑风暴法反复进行讨论,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机械产品图像模型。

  第四,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依据设计出来的产品图像模型,使用机械设备,自己动手制作出机械产品实物,并达到产品设计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跟踪对比试验,评价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使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得到完善,最后形成一整套的教学培训改革方案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各职业学院师生可以紧密与附近企业合作,不断深入企业进行共同技术攻关;师生还可以产品设计科研项目申报或参加全国大学生产品创新设计大赛或省内产品创新设计为契机,不断探索研究。总的来讲,教师应以提高学生机械设计能力为主题,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创新之处有二:一是将产、研与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机械设计中去,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二是通过学生动手参与科技产品制作,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

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点总结6

  《机械制图》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教学质量将影响正确理解零件的设计意图和按零件图加工出符合技术要求零件的能力,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实习。如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按《机械制图》课的大纲要求,培养学生掌握看图.画图.空间想象和应用能力,是每一名《机械制图》课教师必须要认真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本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在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教案.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要想上好课,须先做好老师。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各学科.各专业互相渗透的趋势日渐增强。特别是机械专业各科,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互相牵制。《机械制图》课在其中更是与其它课程在知识理论上互相穿插连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深造诣教师之道,且要专业知识渊博,能讲.能做。同时,能时刻关注科学的最新发展,不断吸取本专业新信息,学习新技术,以来充实提高自己,防止知识老化。对于《机械制图》教师,则要求既要懂得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又要懂得《机械原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加工工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机械专业的各学科理论知识,还应及时掌握新国标,并能实际画图。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完整.准确地备教案;才能熟悉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来看教材;才能对于教材的前提下,做到每准备一份教案,都先将整体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的步骤和问题,然后一个个地检查回答每个问题,直到最后没有发现任何遗漏,得到圆满的结果,从而备出既合理而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

  二、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备课工作中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力求讲受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同时要突出重点内容,突破难点部分。要针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的现状,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要做出结论的授课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提出问题自然明确,联系生产实际和富有启发性;分析问题要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做出结论要简明准确,便于记忆。例如在“组合体视图的读图方法”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应根据“使学生掌握读图方法和步骤”这一教学重点和目的,抓住“读图方法”这一主线,按“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图方法和步骤及读图方法的具体应用”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讲清看图方法: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指明这无疑是重点;指出难点:分析图框,说明每一封闭的线框都表示一个独立的表面;点明关键:不同组合形式的视图的特点,再举出应用示例讲解读图方法的具体应用。

  三、提炼讲课内容,拓宽授课方法,力求简明准确,便于记忆

  鉴于机械制图课知识的系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归纳法、类比法及逆向思维分析形体,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思维方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深化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组合体投影的教学中,我选用组合体的组成形式为思维线索,将组合体分解成若干个基本几何体,分析他们是采用叠加、截线还是两者兼用的综合形式组合的,它们的连接方法是相贴、相切还是相交、若是相贴,要分清是否平直;若是相切,则切点何在;若是相交,其交点、交线又有何特性。由此归纳出将复杂性体分解成简单形体乃至点、线、面来投影作图或读图的思维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类比法,分析该组合体的各组成基本体、组成面、线、点有何异同,对形体结构有何影响,从而分清结构要素的主次功用。在运用平行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和点线面投影的基本知识解决读图问题时,我向学生介绍逆向思维法,即在运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出局部的形体结构,画出轴侧草图,再用轴测图对照试图分析机构要素,以求真正读懂图样。这样做,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也促使思维方法达到了合理性和科学性。

  四、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精讲多练和直观教学

  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空间想象,主要是依靠实体零件的空间形体投影规律。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完成从实体零件到图例,使用直观教学法,充分选择与新课有关的模型直接演示,让学生在看得到、摸得着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实体零件,然后再从观察中得出空间形体投影规律。还可选择一些类似的模型,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慢慢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也可以从教学的某些结论出发,先讲授有关的理论知识,再以实体零件的形式加以验证。

  备课过程中,对本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要引导学生观察什么、注意什么,要得出什么结论;以及怎样结合讲解,什么时候演示,怎么演示才能让全体学生都能看懂等等,教师都应该经过周密的考虑。注重精讲,就是要讲得少,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言简意明。若做到此点,就要求备课时要很好的提炼所讲内容,注意归纳总结一些简明易记的结论。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活动。如在用形体分析法读图时,根据一个图框一般是零件上一个面的投影的道理,把零件的视图分解为几个图框,利用投影关系对应找出每一图框的其余投影,抓出形状特征视图看懂各部分的形状,这也就是分析过程。然后再结合位置特征视图,把各部分组合起来,想象出该零件的形状,这就是综合的过程。

  五、合理的选择习题,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保证足够的课外作业外,还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课内练习。课内练习的习题必须精心挑选,尽量与讲课的内容、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题目要有针对性,使之有利于帮助学生归纳和掌握教材的要点,有利于讨论解题思路和分析常见的错误等。题目还要有思考性,使之有利于训练思维方法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而那些一看就懂思考性差作图量大的习题则不宜选用。还可把习题分为一般题和提高题两种,以满足全部显示的需要。这不仅可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不同层次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机械制图》课作为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必开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要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及时吸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具有编写教案又能离开教案讲授的本领,课堂上才能讲授连贯流畅、从容自如;才能做到表达标准简洁、清晰明快;才能讲授清楚每次课的重点、难点、基本概念、看图与绘图的方法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关系;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工人。

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点总结7

  数控专业也可以称之为计算机数控技术,其主要以计算机来实现数字成像控制的技术,机械制图是数控专业的一种基础课程,其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高校的机械制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对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影响。因此,为了使提高机制制图课的教学质量,本文就对机械制图课在数控专业的重要性深入分析。

  一、机械制图课在数控专业的重要性

  机械制图是数控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对本专业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对机械制图课在数控专业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机械制图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并对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重要作用。由于数控专业需要技术人员通过图纸来进行编程加工,这对学生的机械制图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本专业需要培养出德、智、体、美的全面应用型人才,以此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需求。假如学生无法掌握机械制图相关的知识,这对学生将来从事数控方面的生产、管理、产品营销等工作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机械制图课在数控专业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还需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大多数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时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是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另外,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存在不足所导致,再加上学生在学习中时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当前社会市场上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其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数控机床的操作、维修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机械制图课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绘图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机械制图课的教学探讨

  从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够重视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机械图课的质量。因此,为了使机械制图课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下面就对机械制图课的教学展开深入探讨。1.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机械制图课程的内容较广,其中包括基本概念、看图,等等。而且数控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需要应用较多的图纸,因此优化教学内容十分有必要。应当将识图能力作为课堂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此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相关的知识。或者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生动形象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比如,在讲授模型与挂图等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很难掌握相关的知识,这时教师则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的为学生演示立体平面的转换等内容,使学生更直接地学习相关的知识,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2.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进行机械制图的教学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且涉及的知识较多。然而从实际教学来看,教师还在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对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学习多种方法,在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软件将重点知识详细讲解。在讲解机械制图中的`标注等相关知识时,教师要采用教育技术讲授具体的使用方法与案例,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提升学生的绘图能力,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3.注重计算机绘图基本技能知识的讲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计算机绘图作为重点内容之,以此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绘图技能。不仅要详细讲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还应当结合实际操作进行教学,以此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绘图的操作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机械制图课是数控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对提升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有着很大提升。因此,机械制图课在数控专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中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计算机绘图基本技能知识的讲解。不断完善与优化教学方法,并努力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以此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点总结8

  1 前言

  在长期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课讲授及指导实践类教学工作中,深有感触的一点是: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情况,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于专业课的接受和理解。其中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技术交流的语言工具——《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及掌握状况,让学生基本能够识读机械图纸,对于学生学习专业课及将来所从事的机械加工制造等工作,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对当前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如何讲授这门课,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进行了一些反思,感到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和今后借鉴的经验需要总结。

  2 是否有必要讲授基础投影理论

  基础投影理论是《机械制图》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是研究把空间形体(点、线、面、体)表现在平面上而建立的一套系统的理论,即投影原理、基本几何元素(如点、线、面、体)的图示法则、元素间几何关系图示法的基本定理(如平行、相交、交叉、垂直等)。其基本的作图方法,包括点、线、面从属关系的作图,如直线上的点、平面上的点与线、线与面交点、面与面交线的求法等,它们组成了课程所特有的理论系统。由于课时原因,关于基础投影理论部分是否有必要讲授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在学时少时(总课时少于60学时),就没有必要讲授基础投影理论。经过几轮尝试,笔者认为:基础投影理论需要讲授,而且需要精讲细讲。

  基础理论部分是学习画图、看图、培养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是课程的中心,即使在讲课时数较少的情况下,也不应该过分压缩或分割这一部分,以免破坏课程的轮廓和体系。事实证明,教材中各个部分的内容前后连贯,联系紧密,并相互影响,前面所学习的内容都是学习后一部分内容的基础,每一部分的学习效果都影响着后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只有从投影法的基本概念开始,按照点、线、面、基本几何体、组合体的顺序,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讲授,才能使学生逐步具备物体的“从空间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空间”的关系转换,即读图和识图的能力形成。在讲授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课堂讲述外,还应借助信息技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用多媒体技术把投影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点客观、形象地展现出来,方便学生理解、掌握。

  3 如何解决学生由“空间—平面—空间”关系转化的难点

  《机械制图》主要是通过对空间几何形体投影过程的分析而归纳它们的投影规律,并运用于读图和画图上,读图和画图都需要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多年专业课的讲授告诉我:许多学生比较欠缺空间想象力和空间分析能力,没有透彻掌握平面图形与空间物体间的转化规律。如何培养学生具备空间想象力和空间分析能力,解决学生“从空间—平面—空间”关系转换的难点,既是本课程的重要任务,又是学好本课程及后续专业课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应采取相应措施和办法来解决这一难点。

  3.1 结合网络资源,合理组织教材,课程内容精讲多练

  本课程虽然以识(读)图为主,由图思物,但是识(读)图源于画图,只有多画图,才能以画促读。由于课时少而内容又不能过分压缩或删减,所以本课程讲授时,内容必须要精讲,尽量多地挤出时间给学生练习画图。精讲的前提是认真备课,即钻研吃透教材,充分利用网络上有效的、合适的资源,结合学生思维情况和接受能力,进行资源整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地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言简意赅。

  3.2 教学设计新颖,利用信息技术,课堂练习有乐趣

  3.2.1 教学设计方法一:游戏、竞赛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是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改变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觉主动获取知识;竞赛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分组对抗,在博弈中获取和巩固所学知识,既增强了学生的组织观念,集体意识,又可收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深印象等极好的效果,还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下面以“截切体画法”为例。

  游戏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分组坐好,每组每人分配一定大小的橡皮泥(或萝卜),每组发给几张不同形状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各组学生分工合作,讨论、研究、看懂三视图后,制作相应的基本几何体若干(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动手参与,而不是几个学生包办制作,游戏规则中要加上相关约束条件和评分标准)。第二步是要求学生将基本几何体进行不同方位的切割,画出切割体的三视图,而且至少三种不同放置方式(主视图不同)的三视图都要画出,最后同多媒体展示出所有的组合方式,并采用合理的考核方法对每个学生进行评判。

  竞赛教学法:每次有两到三个小组同场比拼,小组成员每人都必须参与,每人轮流到黑板上画“切割体”三视图中的一笔或一个视图,以共同完成三视图最快、最多、最正确的小组为胜,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落后的小组,要在全班帮助其分析落后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3.2.2 教学设计方法二: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讲授《机械制图》时经常采用而且比较传统的方法就是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包括语言直观和教具直观。语言直观要求教师用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手势、姿态、表情等)进行传授,以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教具直观则采用:实物、模型、挂图、电视、电影、幻灯等演示教具,为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如通过展示各种截交和相贯模型以及零件实物,让学生对表面交线的物性有所感悟和理解;通过学生进行组合体和零件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建立叠加体和切割体两种形体的区别和联系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多媒体课件以其信息量大、画图速度快、动理形象逼真、利于复习等诸多优越性,而被各学科的教师采用,也成为《机械制图》教师直观教学法的主要手段。例如,讲解“三视图的形成”内容时,我制做的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过程如下:将一立体实物放置在三投影面体系中,互相平行的投射线,模仿光线照射,分别将实物向三个投影面进行正投影,动画显示,在三个投影面上分别得到三个视图,然后再利用动画的演示,将三个相交的投影面分别绕三根投影轴展开,原本在相互垂直的三个投影面上的三个视图,展开在同一个平面内,三视图形成了……多媒体动画课件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用语言很难表达完整的内容,既生动形象又鲜活逼真。在学生感性认知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加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进行分析,结合想象与思考,分析出展示对象的特点和各种现象的联系,使学生建立或巩固思维中的抽象观点,并使之具体化,诱导学生总结归纳,抽象概括出准确的概念,完成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这样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3.2.3 教学设计方法三:软件辅助教学法

  随着制造业信息化进程的深化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简称CAD/CAM)在机械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能适应机械专业的现代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机械类专业信息化教学中显得相关重要,除了每门课程制作了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优化教学外,相关软件技术也应该逐渐运用到机械专业的教学中,例如Solid Works 软件辅助《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法。

  SolidWorks软件是一款专业的三维机械设计软件,它功能强大、组件繁多,具有操作简单、绘制规范、装配设计、检测全面的特点。在投影理论教学中,SolidWorks软件可以打破传统的二维挂图、有限模型的局限性,利用其三维视图的功能,借助三维平台提供的拉伸、旋转、扫描和放样的操作方法来创建三维实体模型,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具互动性,而且能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形成正确的思维和逐步提高的识图绘图能力;在剖视图教学中,剖视图往往由相对复杂的线、面构成,SolidWorks软件中的“剖切视图”功能调整视图角度进行各个角度的成像和观察;在装配图教学过程中,Solid Works软件中有一个专门的“装配”命令,通过这个命令,设计者可以对已有的机械远近进行位置、角度、关系等参数的定位,然后自动将机械元件装配起来,形成相应的装配图,而且Solid Works软件还能模拟出实际的装配过程,从而及时地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3 作业适量,辅导跟紧,批改反回及时

  课后要布置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习题,以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布置作业要注意分量适当、难易适度,保证大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独立完成;完成作业的有力保障,是课后的辅导、答疑要跟紧;检查和批改作业,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加以解决,习题集要勤收、快批、即返,以便因势利导,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批改学生的作业,应从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进行,既看所布置的作业题是否全做完了,也看学生在解答这些题目时出现了一些什么错误或问题,将作业中所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组织讲评、分析原因、总结规律,并要求学生重新改正后,再进行批改。

  3.4 总结、归纳作图技巧,提练、运用识图口诀

  为了解决学生由“空间—平面—空间”关系转化的难点,每个单元结束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和归纳,提炼一些对作(识)图很有帮助的方法、口诀等。例如,“三视图的画法——放、画、展”、 “三视图的投影关系——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一般位置平面的投影是三个线框;平行面的投影是一线两框;垂直面的投影是两线一框”;识读组合体的两个基本方法是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还有八条经验等等。这对于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投影原理、制(识)图技巧,建立空间立体感,最终实现“由图想到物”的转化都非常有效。

  4 结语

  作为一名教师,给学生授课是天经地义的职责,可如何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等,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授课,解决学生的难题、难点,是需要我们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的问题;同时,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和制造业信息化是时代的需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机械类专业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是机械专业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也是机械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点总结9

  1.引言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读图和绘图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空间想象力和思维力、掌握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并能熟练利用合理的表达方案进行绘制机械产品装配图和零件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传统课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毕业生机械制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形式已很难适应科技社会的发展。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学体系,探索新的教改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众多大学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本科院校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体系、教学过程设置、助学、考核着手,探索了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2.机械制图教学现状

  2.1学生素质差异大,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加大,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大。就机械类大方向来说,不同的专业学生入学成绩也存在差异,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距较大。因而,教师若按同一标准组织教学,存在一定困难。相比五年前,当前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也逐步下降。很多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单纯地追求考试过关,而不潜心研究知识体系,学习缺乏钻研精神。总体来说,课堂学习积极性较以前毕业生明显降低,课堂上容易出现听不懂的状况,从而对课程的学习产生厌倦和畏惧心理。

  2.2教师教学活动单一,易缺乏科研经验

  目前,许多高校机械制图教学是由专门的制图教研室进行,任课教师长期从事单一的制图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也只是局限于制图教学研究、教材教案编写和课件试题库开发等。这样容易造成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化,缺少实际设计研究经验。此外,随着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学历的提高,大量从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直接参与制图教学,这些人缺乏实际专业应用经验,从事教学后也不能有很好的机会在机械学科方向上开展实际设计开发研究,知识构成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不断退化。教师本身教学的单一性使得高校制图教学更偏重于图形投影知识,而不能有效地同机械类学科特点结合在一起。

  2.3多媒体教学节奏快,课堂讲解难以深入

  为适应“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平台化”的本科通识教研模式,许多高校对机械制图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大幅缩减了制图课程的学时。此外,由于招生数量的增多,一些高校制图课程都采用合班上课的形式,学生人数众多,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看清板书和挂图等。为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快速掌握制图理论知识,各高校基本摒弃“挂图+模型+板书”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更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用幻灯片代替传统的挂图,利用丰富的动态直观图像创造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但由于授课内容较多、每张幻灯片停留时间较短,授课时省略了边绘图边讲解的过程,学生对课件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刻。往往一节课结束,学生只知道几个概念,对知识点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根本不懂如何绘制投影图。

  2.4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脱节,教学实效性弱化

  由于学时的减少,机械制图课程中有关画法几何的内容大量减少。而画法几何是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空间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空间最后再回到屏幕的逻辑思维方法。减少对学生相关思维能力的训练,则会减弱学生对空间物体表象的感性认识,削弱学生空间构造能力的发展,最终影响学生基本制图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机械制图教学一般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组合体、机件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轴测图、零件图和装配图。其中,组合体和机件表达方法部分内容较多,重在培养学生画图和读图能力。零件图和装配图部分的内容没能很好地结合实际。总体来说,机械制图教学内容过于偏重机件的详细画法,即侧重培养学生“画”和“读”技能,而与机械行业具体实践关联性差,使得整个教学与培养机械人才的大方向产生了些许偏离。

  2.5课程开设孤立化,学生缺乏相关基础

  大多高校在大一开设机械制图课程,此时学生还未进行机械专业的入门课程学习,有些专业的学生甚至还没参加金工实习,因此学生对一些常见机械加工方法、工艺结构等实际应用知识缺乏初步认识,从而导致机械制图的整个教学过程难以同产品设计开发、实际应用环节有机整合,削弱了机械制图课程同后续专业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关联性。等到毕业设计时,学生的绘图能力严重不足,很难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案绘制正确的投影图,尺寸和技术要求的标注也十分随意。孤立地开设机械制图课程,人为切断该课程同整个机械学科的联系,使得该课程基本没有体现真正的实效性,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制图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教学改革思路

  3.1教学体系系统化

  机械制图课程的实践性和基础性非常强,讲授的知识面宽并且设计后续专业课程内容,必须与相关课程形成良好的配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整体学习系统。应当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教学需突出实用性,并有效融合机械相关知识。

  将机械制图课程定位于培养设计制图能力,而非单纯的制图技能。在机械制图课程开设之前,可进行金工实习以及机械基础知识入门学习;利用机械制图课程设计,初步将机械制图训练过程与机械设计联系到一起,体现设计制图的思想。并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中,指定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形成以设计—工艺—绘图为主线的课程学习体系,将制图课程的学习深化到后续课程之中,使学生的制图水平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得到不断提高和升华。

  3.2教学设置实用化

  以遵循国标规定为前提,进行绘图表达方案讲解,加强设计制图能力的培养,并注重手工绘图能力的训练。教学开展过程中,可从如下几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变革:

  (1)改善师资结构,强化教学实用性

  打破教研室限制,不设置专门的机械制图教研室,改由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专业课教师直接担任机械制图课程。利用专业课教师丰富的实际课题研究经验,避免了制图教学过程的单一性。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专业研究成果、经验和成功开发案例引入制图教学,从而实现制图教学同实际应用的有机联系,使得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真正脱离传统意义上的读图绘图训练,从而更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2)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改善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适当采用绘图软件增加授课效果。对于一些难点和重点,教师必须进行实际绘图,逐步细致讲解绘图过程。由于受教室场地、光线、学生人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黑板作图只能对教室前几排的学生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黑板作图耗时费力,影响教学进程。这时,教师可利用二维绘图软件(如AUTOCAD)模拟完成黑板教学,既可保证图形的清晰性,又加快了绘图速度。通过对某些局部的放大显示,保证了图形的良好可读性。此外,可利用三维软件现场建模,及时帮助学生构造形体的空间形状,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3)强化课程设计环节,注重理论学习的创造性培养

  延长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时间,将单纯的零件测绘实践改为“测绘+设计”的模式。首先,给出某种产品的部分零件实物,让学生完成零件的测绘;然后,根据测绘数据、依据具体设计装配要求,自主设计个别主要零件;最后,绘制完成整个产品图纸。这种课程设计模式,既训练了学生对卡钳、游标卡尺、量角规等常见测量工具的使用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设计简单零件的能力。以培养学生设计制图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完成后,交出成套手绘草图、AUTOCAD电子图稿和全套打印图纸。经过课程设计,学生通过零件的测绘、设计,可熟悉产品出图的全过程,并加强了自身徒手绘图、计算绘图能力。

  3.3助学形式网络化

  开发网上助学系统,开展网上学习、测试和答疑。校园网络的普及使学生能够更为方便地接受远程教学,更好的吸收知识。可利用校园网络优势,研制开发网上助学系统,系统设置学习模块、测试模块、答疑模块。学习模块主要提供教师上课所用的课件和教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并配备了相应的例题解析;此外,该模块还链接其他高校制图精品课程网页,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针对机械类不同专业教学需要,在训练测试模块设置了不同难度的测试习题。系统开辟教师在线答疑专栏,学生通过网上留言或发邮件方式向老师提出问题,同时师生间也可通过BBS论坛交流学习信息。学生可利用该系统,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习情况,选定相应难度的试题,利用系统的二维绘图功能完成解题过程。系统自动对学生输入的答案做出判断,给出学生成绩,并提供正确答案以供参考。助学系统充分利用网络生动、直观、形象、和交互的特点,既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又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能根据情况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教师学生互动学习、人机交互的良好教学机制。助学系统的主体框架如下:

  图1助学系统框架

  3.4测试方法的人性化

  制图考试形式不能仅局限于简单的书面测试,而要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分段考试,机械制图成绩构成如下:

  制图基础考试(40%)+课程设计(30%)+软件知识考试(15%)+平时成绩(15%)=机械制图总成绩(100%)

  (1)对于制图基础部分的内容涉及得都是基础知识,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及读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是可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评学生的掌握程度。当然,可采用标准化考试模式,即采用考试选题系统,直接让学生上机考试。该部分考试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40%。

  (2)设计制图部分,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设计绘制机械零件图纸及装配图纸的能力。由于该部分内容跟专业结合较紧密,应作为考核的重点。该部分可通过“测绘+设计”课程设计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整个机械零件图纸绘制过程,既考核了学生对零件图、装配图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并考核了学生手工制图和计算机绘图能力。该部分以图纸形式提交给教师,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3)AUTOCAD软件的考核部分可借鉴AUTODESK公司工程师培训要求,采用试题库的形式进行。

  考试直接在电脑上进行,每个学生的试题均从试题库随机抽取,题型各不相同。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AUTOCAD软件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5%。AUTOCAD软件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考评则在课程设计中进行。

  (4)此外,根据学生平时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多个因素,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该部分占学生总成绩比重的15%。

  4.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前机械制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并在试点班级进行了改革尝试。结果表明,该班级的学生机械制图素质较其他班级有很大的提高。从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反馈信息来看,试点班级的学生设计图纸的可读性高,错误率低。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发展的过程,需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成效,文章提出的相关教学改革措施对其他高校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03-06

初中数学之基础知识点总结03-10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04-13

电工基础总结02-05

会计硕士复习指导:资产类知识点总结_经济法基础知识点04-13

基础培训个人总结08-12

统计基础培训个人总结09-26

品质基础培训总结心得10-02

人事个人基础工作的总结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