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10-28 07:15:02 热门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1

  1、以其无礼(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于晋,且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于二主)于楚也。

  2、晋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函陵,秦军氾南。

  3、国危(危险)矣,若(如果)使(派,派遣)烛之武见(拜见)秦君,师(秦国的军队)必退(撤退)。

  4、公从(听从)之。

  5、臣之壮(壮年)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做)也已(同“矣”句末语气词)。

  6、吾不能早用(任用、重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情况危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7、然郑亡(灭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8、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9、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11、越国以鄙(边境,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指郑国)。

  12、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13、邻之厚(形容词作动词,势力雄厚),君之薄(形容词作动词,势力削弱)也。

  14、若舍(放弃围郑)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15、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通“供”,供给)其乏困(形作名,指缺乏的东西),君亦无所害。

  16、且君尝(曾经)为晋君赐(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矣。

  17、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济而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设(建设,修筑)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焉,君之所知也。

  18、夫晋,何厌(同“餍”,满足)之有?

  19、既(已经)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郑。

  20、又欲肆(形容词作动词,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削减)秦,将焉取之?

  21、阙秦以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君图之。

  22、秦伯说(同“悦”喜悦),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为联盟)。

  23、使杞子、逢孙、杨孙戍(戍守)之,乃还(回来,指撤军回去)。

  24、子犯请(请求)击(袭击,攻击)之。

  25、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这)。

  26、因人之力而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以乱(混乱的`军队)易(替代,攻打取代)整(联合一致),不武(符合武德)。吾其还(回去)也。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词类活用(例句)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D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

  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

  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五、一词多义: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2)名词作动词。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

  (3)名词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以……为鄙)

  (4)形容词使动用法。阙秦以利晋(使……受益)

  (5)形容词用作名词。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土地)

  (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⑺动词使动用法。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亡)/阙秦以利晋(使……损害)

  三、文言虚词

  1、以

  (1)介词,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介词,拿,用。敢以烦执事

  (3)连词,因为。以其无礼于晋

  (4)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越国以鄙远

  (5)连词,表目的。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2、而

  (1)连词,表承接。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2)连词,表修饰。夜,缒而出

  (3)连词,表转折。朝济而夕设版焉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

  (3)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

  (4)代词。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

  4、焉

  (1)语气助词,表陈述。子亦有不利焉

  (2)疑问代词。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

  (3)兼词,于之。朝济而夕设版焉(在那里)

  5、其

  (1)代词。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这)/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2)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吾其还也

  6、且

  (1)连词,表并列,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连词,表递进,况且。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君之所知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判断)

  2、疑问句

  (1)夫晋,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表反问)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焉”,表疑问)

  (3)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焉”,表疑问)

  3、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

  (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

  4、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烛之武退秦师》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23)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历史背景

  九月甲午时,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加上可以去“捞上一把”(实质这战争与秦国几乎没有关系),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2

  一、《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重难点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_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_(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_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_,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_。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鉴赏课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课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_,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二、烛之武退秦师的重点句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

  译: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这是很难的。

  3、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使邻国增加土地呢?

  4、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互相往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使秦国土地减少而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三、《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是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没有被重用,有着怀才不遇的怨愤,但在郑国危难之际,却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退二线个人总结08-07

物理知识点总结06-01

圆柱与圆锥知识点总结11-22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09-18

化学高考知识点总结11-09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05-19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07-03

[优秀]退二线个人总结5篇10-16

必修二化学知识点总结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