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

时间:2023-08-18 10:45:08 个人培训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优选[8篇]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优选[8篇]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1

  xx月xx日下午,镇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在中心小学拉开了帷幕,来自全镇的公民办学校的五十多名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开班典礼上,各公民办校长、德育处主任以及五个中队的全体辅导员都佩戴上鲜艳的红领巾,会场上队旗飘扬,队歌嘹亮,呼号催人奋进,红领巾将每个人的脸衬托地无比生动而充满活力。心中平静不下的心,带着无比的激情,开始了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

  我们从梁老师的最基本的少先队常识和礼仪学起,到老师关于大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等理论常识的培训,每天的课都是排得满满的,学习的知识很多,辅导员们总会早早到达会场,等候培训的开始。鼓号队的技能训练可谓是最有趣的,梁老师生动有趣的培训总会令人感觉到时间的.飞逝,时不时引起一阵阵愉悦的笑声。他的语言朴素易懂、风趣活泼,一如他的为人,平易近人而充满无穷的人格魅力。从他讲课的神态、表情和语言中无一不表达了一位老少先队工作者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对少先队工作的热爱,对新一代少先队辅导员的期望。每一天,笑声、掌声充满着培训会场,整个会场真的可以说是欢乐的海洋、求知的乐园。从“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到“技能培训”,再到“参观体验”,循序渐进。为期七天半的学习,让每位辅导员都受益匪浅。对于一个对少先队工作很陌生的我而言,真是一次完善自我的好机会。我们学习着,我们快乐着!

  xx月xx日,我们参观了红领巾示范学校——市中心小学。在旅途中,大家都用不同的方式介绍了自己,一路弥漫着歌声、笑声和掌声,加深了大家的感情。中心小学的大队辅导员杨老师毫不保留地展示了他们学生的少先队工作亮点,带领我们参观了他们学校少先队各种阵地的建设,并对我们日常的少先队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还请了一名优秀的中队辅导员给大家上了一节优秀的中队会。中心小学的热情招待以及少先队工作很多出色的方面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在参观与交流中收获甚多。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2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政治素质不够。虽然辅导员岗位并没有要求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但是对思想政治素质还是要求很高的,很多辅导员没有具备一个辅导员应有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需要不断的研究探索,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要求。

  第二,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许多高校辅导员工作始终处于非专业、非职业化状态,表现为没有完整的知识系统,没有认同的职业标准,没有认可的评价体系,造成人员过渡性强,工作经验口传身授。

  第三,受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普遍存在一种轻视学生工作、看不起学生工作的倾向。对建设学生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认识不够。圈内人重视多,圈外人重视少;有问题时重视多,少问题时重视少;口头上强调重视多,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措施少。

  第四,培训提高不够。高校对学生工作队伍使用多,培训少,学生辅导员平时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在学习、更新知识方面的机会不多,特别是出国、进修学习、培训考察,几乎与他们无缘。他们的学业得不到深造,职称难以晋升,工资待遇上不去。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总目标的依据是从两个实际出发:一是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德的要求出发;二是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的任务与科学化需要出发,以此达到建立一支政治坚定、品德优良、业务精湛、作风正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总体目标。

  (一)建立一支信念坚定、乐于奉献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学生辅导员担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在学生面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建立一支业务精湛、工作出色的辅导员队伍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育人是有规律可循的。辅导员必须不断充实新知,掌握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探索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变化发展的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开拓创新,提高工作艺术水平,以精湛的业务赢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

  (三)建立一支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需要团结一致、相互配合才能做好的工作。院系内部的辅导员需要团结一致、相互配合,不同院系之间的辅导员也需要团结一致、互相配合。打造一支团结奋进的辅导员队伍是实现辅导员队伍整体优势的重要环节。

  三、高校学生处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优化

  (一)统筹规划,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要选拔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或业务进修,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并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要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或地方组织部门推荐。根据本人的`条件和志向,也可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输送。高校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要重视专职辅导员的经历。还可选拔部分辅导员在学生处兼任职务,熟悉学校运行管理的整体流程。

  (二)搭建平台,促进辅导员之间的交流

  学生处担负着整个大学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与建设任务,因此不同院系辅导员院之间的互相交流尤为重要。辅导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可以使辅导员之间取长补短,也可以促进学校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还可以使辅导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从而形成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可以经常的组织小型的经验交流会,讨论自己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先进方法和不足之处。也可以针对某一个话题,如大学生心理问题,组织小型讨论沙龙等。

  (三)创建辅导员培训基地,建立辅导员协会,形成科学的养用结合机制

  学生处可定期邀请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院系副书记做专题培训,也可针对具体内容做专项培训,如职业发展教育辅导员专项培训、心理辅导辅导员专项培训、生活园区住楼辅导员培训、院系资深专职辅导员培训等。此外,学生处要重视对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3

  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提升育人水平的重要人力保证。优化辅导员的培训开发工作是提升当前辅导员队伍素质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将胜任力理论引入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工作,构建基于胜任力的新型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可有效地加快辅导员队伍高水平建设进程,拓宽辅导员职业生涯良性发展的路径。

  一、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内涵

  1、胜任力理论。“胜任力”一词是由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博士于1973年提出,之后这一概念便风靡全球。胜任力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并且能够将表现优秀者和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McClelland指出应当使用胜任力取代传统的智力测量员工工作绩效的方法,找出绩优者和绩平者的差异,为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依据。某一特定任务角色需要具备多种胜任力,这种胜任力要素的总和就是胜任力模型。它更全面地描述了承担某一特定任务角色产生高绩效所具备的个性特征。目前最流行的胜任力模型是“冰山模型”。该模型认为:各种胜任力特征可以被描述为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冰上部分代表表层特征的知识、技能等基准性特征,冰下部分代表内层特征的态度、价值观、动机等鉴别性特征,这部分是决定人们外在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

  2、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内涵。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是指依据辅导员胜任力模型,通过各种方式使辅导员具备高效履行工作职责所需的关键胜任力的一种计划性和连续性的活动。这种形式的培训开发不仅停留在注重知识、技能等外显层次上,更关注履行工作职责应具备的深层次素质。构建此体系主要有五个步骤:一是构建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二是培训需求分析;三是制定培训开发计划;四是实施培训开发计划;五是实施效果评估。

  二、建立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的必要性

  传统的以满足工作需要为目标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局限于履行事务工作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等表象内容,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辅导员事务管理者的角色。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的是从分析绩优者和绩平者的区别特征出发,注重完善辅导员内在职业素质,是以人为中心的,体现了辅导员集教育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多元角色为一体的职业定位。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具有以下优势。

  1、注重内在特质的培养。传统的辅导员培训开发从事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关注外显特质,这种传统的方式不能有效发挥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和人生导师的功能。研究表明,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是将绩优、绩平者区别开来的关键因素,通过引入胜任力理论,可以建立培训开发与绩效改进的有机联系,从而保证辅导员成功履行其工作职责。

  2、内容前瞻性强。基于胜任力的培训开发体系不仅能满足当前工作要求,而且通过富有前瞻性的内容设计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辅导员的要求。辅导员工作的大环境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社会,学生自主意识增强、需求多元化、个性特征多样化,这些对辅导员的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建立着眼未来发展要求的培训开发体系,提升辅导员内在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3、促进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是以个人胜任力为基点的培训开发模式,它能多方位地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让辅导员感受到来自上级的'支持和重视,增强其组织承诺度,同时也能提升辅导员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三、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的构建步骤

  1、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是构建基于胜任力的辅导员培训开发体系的基础。目前学界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进行了广泛探讨,杨继平、顾倩在编制辅导员胜任力问卷的基础上,提取了语言表达能力、职业忠诚感等16项胜任特征;彭庆红通过访谈、调查问卷,提出了高校辅导员MKI模型;郝英杰提出了辅导员胜任力的CCR模型,即能力、素质和人格魅力模型;陈岩松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提出的模型由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个性魅力构成;姚凯等将辅导员胜任特征分成管理特征、学生意识、个性特征、心理管理等六大胜任群特征;霍晓丹通过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提出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双层耦合模型,将辅导员胜任特征分为包括政治意识、原则性、创新性等14项区分性特征和包括沟通能力、关系协作、责任感等14项共有性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为建立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实际操作中,构建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操作可分为这样几步:第一步成立由学工部负责人、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一线辅导员、学生等组成的设计小组;第二步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确定辅导员胜任力要素,并在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优化,确定辅导员胜任力要素;第三步通过问卷调查打分的方式对各胜任力进行权重设置,最后分类排序构建胜任力模型;第四步定义各胜任力要素进行行为描述并进行分级。

  2、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开发体系良性运行的首要环节,更是必须的环节,在培训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是指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来对组织成员的绩效、胜任力水平及职业发展愿望等方面进行系统地辨别和分析,以建立卓越绩效、职业发展所需胜任力和培训内容之间的关联。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需求分析要基于胜任力模型中的胜任力要素,并紧密结合辅导员自身基本素质情况和发展定位,通过自我评估、360度全面评估等手段对辅导员现实胜任力状况进行分析,确定培训需求。

  3、培训开发计划设计。培训开发计划是从组织战略出发,在客观、全面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讲师以及培训时间、地点等工作的预先安排。培训开发计划是做好培训开发工作的重要保证。笔者据自身工作经验认为,培训讲师和培训内容是影响辅导员培训开发成功的关键。对于培训讲师的选择,主要考虑由学校内部师资力量进行培训,可以从学校管理者、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的领导以及优秀的辅导员中择优选择,但要多从现职辅导员队伍中选拔,他们来自一线,其讲授内容可能具备更强的实用性。同时为了增强吸引力,拓宽视野,也要适当地借助外部智力,通过聘请他们到学校进行讲座、素质拓展的形式开展辅导员专题培训。培训内容的确定要依据辅导员胜任力调查问卷和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综合考量,既要重视外显性的业务知识、技能培训,也要注重内隐性的能力、思维观念开发;既要融入对辅导员的共性要求,又要体现因人而异、因工作而异的个性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可遵循内外兼修和点面结合的原则。内外兼修是指培训内容要涵盖外显和内隐胜任力,均衡设计包括全方位要素的内容;点面结合则为因辅导员分工不同导致培训需求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培训内容既要考虑共性,更要考虑个性,培训内容需紧密结合具体工作实务并通过内容模块的排列组合使服务于不同年级学生的辅导员培训需求均能满足。培训内容确定后,就需要配套设计紧扣培训内容的课程体系,可以尝试通过提供“自助餐”式的课程模块让辅导员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择学习的课程。

  4、培训计划的实施。培训实施阶段是根据预定的培训开发计划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监控整个培训过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偏措施。在培训计划实施的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实施差别化的培训方法,充分运用讲授法、案例法、研讨法、角色扮演、网络教学和外出观摩等培训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培训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培训效果,避免单调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5、培训开发效果评估。培训效果评估是对整个培训开发活动实施效果的评价,它一方面可以评估辅导员胜任力结构改善的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为培训开发提供经验并指明方向。本文基于Kirkpatrick的培训效果四层评估模型,提出了一种适合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效果评估的三层模型。第一层级是培训反应评估。培训反应评估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教师水平、培训组织管理等,这一层面的评估可以采取直接发放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进行。第二层级是培训学习评估。评估辅导员通过培训学到了多少东西,其胜任力水平是否提高,提高了多少,这一层面的评估可以通过书面测试、情景模拟和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第三层级是行为绩效评估。胜任力总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工作行为表现出来的,因而可以通过其工作行为的变化判断培训的效果。这一层面的评估可以由系部学生工作负责人、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人及学生组成评估小组,通过设计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测评指标对辅导员受训前后的行为变化进行评判,据此来评估培训对辅导员行为改善的影响程度。

  四、小结

  胜任力模型在各类组织管理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将其引入到高校辅导员培训开发的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培训开发体系,是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探索。但目前理论研究多,实践探索少,下一步应坚持在工作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思路,切实提升辅导员培训开发的实效性。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4

  我非常有幸参加了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三天的培训,紧锣密鼓,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我们这些参加学习的辅导员不但不觉得累,反而乐在其中。三天的学习培训是短暂的,但三天的学习、收获却是永久的,通过这次学习,让所有的辅导员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还相互交流了经验、增进了友谊,可以说实现了“双丰收”。

  在学校少先队文化建设的学习时,大家相互交流展示了自己学校学生的少先队工作亮点,老师还对我们日常的少先队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他介绍的少先队工作先进经验,很多出色的方面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在学习与交流中收获甚多。为了能让我们亲身体验,老师还让我们做了游戏,在每一个游戏完成之后,老师都会讲一讲由这个游戏所蕴涵的道理。说真的,互动游戏真的很累,但也有许多收获!从活动中增强了团队之间的凝聚力、锻炼了自身的身体素质、提高了自信……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让每位辅导员都受益匪浅。对于一个对少先队工作很陌生的我而言,真是一次完善自我的好机会。我想:在今后的少先队工作中,首先要做到勤于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与时俱进,把握少先队工作的方向,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少先队员;其次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坚持走本校特色的少先队之路。并始终具有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甘于奉献,把自己的工作和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联系在一起,在火热的活动中创造无悔的青春。

  回想这为期三天的培训,有些舍不得,有些留恋那些欢声笑语的培训时光,我们学习着,并快乐着!感谢能够拥有大家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5

  为提升我校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进行了辅导员培训,学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培训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现总结如下:

  一、培训课程内容针对性强

  我校本次辅导员培训围绕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势、特点和任务,中小学辅导员的理论和专业素养以及辅导员工作技能等方面内容,精心设计了课程计划,合理安排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大家分享了优秀辅导员的'经验并同大家探讨了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问题

  二、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到位

  1.领导重视,人员到位。培训之前,进行了具体部署。从组织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

  2.准备充分,管理到位。此次培训,明确课程内容。对培训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培训质量起了关键作用。此外,培训当日,我们就提出要求,并责任到人,从组织管理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高效运行。

  3.统筹兼顾,协调到位。此次培训,涉及全体辅导员,为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以提高培训工作的有效性,除了前期课程安排上努力兼顾各种不同要求以外,在安排小组讨论时,每组人

  员的组成也努力考虑年级的不同,让他们交流的面更广,形成的“牵手圈”更大。

  三、培训成效显著

  1.培训形式与教学质量获得普遍认可。此次培训,其培训形式和教学质量却得到了辅导员一致认可。

  2.辅导员工作理念和方法得以更新。此次培训,课堂气氛活跃,更多地内容说到辅导员的心里去了。辅导员工作的理念和方法都得以提升。

  3.做好辅导员工作的信心更加坚定。大多数辅导员纷纷表示做辅导员是很有意思的,这次学了几招,相信自己今后会做得更好。

  此次培训活动,除了反映出上述的情况以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我校辅导员老师的敬业精神、良好的素养和感悟力,因此可以说,此次辅导员培训活动是成功的,不足之处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加以改进。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6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目前高校辅导员除受院系自主管理外,还受高校学生处或学生工作部总体领导和管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高校学生处进一步完善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职能,实现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优化。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政治素质不够。虽然辅导员岗位并没有要求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但是对思想政治素质还是要求很高的,很多辅导员没有具备一个辅导员应有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需要不断的研究探索,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要求。

  第二,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许多高校辅导员工作始终处于非专业、非职业化状态,表现为没有完整的知识系统,没有认同的职业标准,没有认可的评价体系,造成人员过渡性强,工作经验口传身授。

  第三,受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普遍存在一种轻视学生工作、看不起学生工作的倾向。对建设学生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认识不够。圈内人重视多,圈外人重视少;有问题时重视多,少问题时重视少;口头上强调重视多,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措施少。

  第四,培训提高不够。高校对学生工作队伍使用多,培训少,学生辅导员平时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在学习、更新知识方面的机会不多,特别是出国、进修学习、培训考察,几乎与他们无缘。他们的学业得不到深造,职称难以晋升,工资待遇上不去。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总目标的依据是从两个实际出发:一是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德的要求出发;二是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的任务与科学化需要出发,以此达到建立一支政治坚定、品德优良、业务精湛、作风正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总体目标。

  (一)建立一支信念坚定、乐于奉献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学生辅导员担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在学生面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建立一支业务精湛、工作出色的辅导员队伍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育人是有规律可循的。辅导员必须不断充实新知,掌握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探索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变化发展的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开拓创新,提高工作艺术水平,以精湛的.业务赢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

  (三)建立一支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需要团结一致、相互配合才能做好的工作。院系内部的辅导员需要团结一致、相互配合,不同院系之间的辅导员也需要团结一致、互相配合。打造一支团结奋进的辅导员队伍是实现辅导员队伍整体优势的重要环节。

  三、高校学生处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优化

  (一)统筹规划,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要选拔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或业务进修,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并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要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或地方组织部门推荐。根据本人的条件和志向,也可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输送。高校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要重视专职辅导员的经历。还可选拔部分辅导员在学生处兼任职务,熟悉学校运行管理的整体流程。

  (二)搭建平台,促进辅导员之间的交流

  学生处担负着整个大学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与建设任务,因此不同院系辅导员院之间的互相交流尤为重要。辅导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可以使辅导员之间取长补短,也可以促进学校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还可以使辅导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从而形成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可以经常的组织小型的经验交流会,讨论自己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先进方法和不足之处。也可以针对某一个话题,如大学生心理问题,组织小型讨论沙龙等。

  (三)创建辅导员培训基地,建立辅导员协会,形成科学的养用结合机制

  学生处可定期邀请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院系副书记做专题培训,也可针对具体内容做专项培训,如职业发展教育辅导员专项培训、心理辅导辅导员专项培训、生活园区住楼辅导员培训、院系资深专职辅导员培训等。此外,学生处要重视对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

  (四)规范考评,健全辅导员工作评估制度

  高校学生辅导员从事的工作繁杂,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具有强烈的不可预见性,他们的工作业绩短期内也很难衡量,要制定科学的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定期对辅导员在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党团活动、科研成果、获奖情况、就业工作、特困生工作等诸方面进行总结、评估。通过评估,评选出年度优秀辅导员。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7

  一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培养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是学生工作的需要

  在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学生工作中的变量因素

  越来越丰富,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不能因循守旧,应该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学生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主动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规律,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二)培养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是辅导员自身成长的需要

  要正确把握学生工作的规律,科学理性地开展工作,必须科研当先。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对此进行归纳总结、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可以形成固化的成果,反过来再指导后续的实践,就能大大提高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从而能够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规定》[1]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迈进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辅导员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研究,可以丰富、完善和发展高校学生工作的理论,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可以增强辅导员对高校学生工作规律的认识,获得较高层次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成为专家型、学者型人才,增强自身的价值认同感和事业成就感,激发出不竭的工作动力,这些都需要通过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来予以支撑。

  (三)培养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进程的需要

  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由辅导员自身队伍的现状所决定的,也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目标所决定的。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辅导员创新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增强辅导员的分析判断力、预见力和决策能力,有利于其在复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可以促进辅导员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辅导员的专业成长,加快辅导员专业化进程,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兴趣、自我价值感和尊严感,为辅导员找到一条内在发展之路,实现辅导员自身的全面发展[2]。

  二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培养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尤其是中央16号文件的颁布实施,为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政策保障,国家及各省市在在各类科研课题立项上,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辅导员队伍建设列出了专项。在国家政策的感召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纷纷加入了科学研究的行列,他们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使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有待我们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图从制约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科研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辅导员通常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带学生,搞好学生管理工作,而搞科研应当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因此缺乏进行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科研意识不强,导致辅导员对学生中的新问题缺乏敏感性,难以准确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教育时机、加工教育信息的能力尚显不足。

  (二)没有学科背景支撑,缺乏科研知识基础

  从知识结构上来看,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相对滞后,辅导员只有少部分是来自于思政教育类专业,大多数缺乏专业经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参考文献。所以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和科学管理知识,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较弱[3]。

  (三)科研条件欠缺,缺乏专业指导和训练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很大,工作琐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大量事务性的工作中,使得多数辅导员对学生发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入研究,仍处于经验管理状态。辅导员往往过于重视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自身科研能力的要求。学校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机制来鼓励和支持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辅导员培训机制

  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培训培养是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之一,包括国家培训、基地培训和校本培训[5]。其中,国家培训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单位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设立高校辅导员出国研修项目提升辅导员骨干的科研能力;设立辅导员科研课题、举办研讨会等方式实现辅导员科研能力水平提升;基地培训是针对不同类型辅导员的需求,通过举办岗位培训班,专题培训班和高级研修班等,对辅导员应具备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而校本培训则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符合本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培训机制,一方面学校根据辅导员科研方向和学科基础,通过集中学习、举办理论培训班等方式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为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学科基础;另一方面,根据辅导员研究方向设立科研小组,每组配备1名学科领域的专家担任学术导师,定期对辅导员进行指导和交流,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这种由部级、省级到高校级的分层递进的专业化培训体系不仅有利于合理规划培训,建立科学规范的体系,也有利于上下联动地推进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

  (二)加强自我修炼,形成满足自我职业需求的内部动力机制

  辅导员要加强自我科研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辅导员要加强对科研能力的认识,明确科研能力已成为其工作考核、工作有效执行、工作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要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参与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对于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要有科研的精神去钻研,要领悟问题的深度,透析问题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驾驭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科研是一种职业态度,科研更是一种职业生活。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战略工程,高校必须探索构建相应的培养体系,这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完整的体制机制;辅导员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注重实践,做到脑勤,手勤,要实事求是,不怕挫折,锲而不舍。只有这样,辅导员的职业化、业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8

  论文摘要: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培养,是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研究和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必须从明确目标定位、拓展实施路径和构建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这对于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在要求。多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实践表明,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培养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密切相关。做好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对于全面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辅导员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研究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必须从明确目标定位、拓展实施路径和构建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笔者结合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以上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辅导员培训培养目标

  目标是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也制约着实践活动的手段。因此,要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首先就必须明确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不是简单地使辅导员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和工作方法,也不是单纯地提高辅导员的学历层次,而是要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特色和职业要求,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从而使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势在必行。所谓“专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应当是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培养,掌握有关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1]。这是因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有其自身特殊的内在规律、特定的工作职责和特有的工作手段,要胜任辅导员工作就必须系统地掌握反映其内在规律的专业理论和能够熟练运用其工作手段、全面履行其工作职责的专业技能。同时,高校辅导员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但又不是这些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拼凑和机械相加,而是需要在系统掌握这些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依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规律和具体实际,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可见,高校辅导员工作并不是一般人所能胜任的,而是一项具有很高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的专业工作,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并且要胜任这项工作,就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培养。

  所谓“职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并不是一项临时性的、附带性的工作,而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职业岗位[2]。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知识与技能的职业性要求。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有其内在的特殊要求,普通教师受到学科领域的局限,无法综合、系统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求。而以上内容都是辅导员岗位的基础性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讲,辅导员岗位具有不可或缺性,非专职不能做好,从业人员具有不可替代性,非专人不能深入。二是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所带来的职业性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高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学生构成的层次性、复杂性日益突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日益凸现,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任务繁重,难度加大,迫切需要有一批政治方向坚定、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专门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员工作中去,并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长期从事乃至终身从事的事业,扎实工作,努力探索,不断创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是紧密联系的。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必然趋势和提升。

  总之,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要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从而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明确了这一目标,也就明确了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内容。

  二、辅导员培训培养的主要路径

  1、开展专业培训。多年来,各地高校积极开展辅导员的培训和进修,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包括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体系。[3]一是上岗培训。每年都组织新聘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优秀辅导员代表进行业务辅导。着重引导他们认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任务,初步掌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使他们尽快符合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要求。二是日常培训。根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一般高校每年都要对辅导员进行专项业务辅导或培训,组织他们听取形势政策报告、专家讲座,到兄弟高校学习考察,引导和帮助他们及时掌握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及时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三是专题研修。围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新情况,经常组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辅导员骨干,开展专题研修,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具体指导。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经常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危机干预、大学生管理沟通、大学生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大学生管理中的有关法律问题等专题研修,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四是学位进修。充分利用部分高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招收高教硕士的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不仅提升了辅导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而且使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

  2、进行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长才干。在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中,高校应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系统理论培训的同时,着力组织和指导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放手工作、大胆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并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增强能力、展现才干,实现自身的价值[4]。一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学生导师的作用,引导他们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着力增强自身的育人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辅导员要认真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领域,辅导员应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善于把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理论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生生活领域,高校可以选派辅导员担任“学生生活园区指导教师”等,让辅导员经常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了解学生实际,从而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在校园文化活动领域,辅导员应兼任学生社团指导老师,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在社会实践领域,辅导员应在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的同时,亲自带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参加社会实践。只有辅导员全方位、全过程地介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才能使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培养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二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管理骨干的作用,并引导他们在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着力增强自身的管理素养。如我校辅导员队伍在“建设新校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引导辅导员们积极带领学生投入学校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一些高校在开展百年校庆、本科教学“创优迎评”等工作中,辅导员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均受到了广泛好评与肯定。三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突击队的作用,并组织他们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着力提高自身的快速反应能力。近年来,许多高校紧紧依托辅导员队伍做好校园稳定工作,逐步构建和完善各种信息预警机制和各种突发性事件预案,及时化解了各种影响学生安全和校园稳定的因素,同时也使他们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3、组织科研活动。在辅导员培训培养中,高校应坚持理论学习与工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工作交流、经验总结、专题研讨和课题攻关,以提高辅导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此外,还应逐步提升不同类型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比如,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要增强其学科意识,努力使其成为专家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本身具有学科优势,具备较为深厚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和学术研究。他们应该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研究型专门人才;针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使其成为行动研究型辅导员。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相对于思想政治相关专业辅导员,在理论基础方面有所欠缺,所以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只有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才能在任何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任何风险中站稳脚跟,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打下基础;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辅导员,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团队合作。首先对于年轻辅导员来说,要从事务性工作中走出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多角度获取资讯,开阔自己的视野,释放工作热情,发挥创新精神,有目的地开展调研工作,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对于年纪偏大的辅导员,要注重工作经验的总结,一方面发挥老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年轻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将好的经验总结、凝练、讨论、推广,转化为科研成果。此外,年轻辅导员还要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在不同研究内容方面合作研究,从而相互促进、相互带动,进而在整体上形成重理论研究的氛围,这样更加有助于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5]。

  三、辅导员培训培养的保障体系

  辅导员的培训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切实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管理政策,办好培训基地,从而为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构建起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1、提高认识,奠定思想保证。切实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首先就要端正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因此,高校要着力做好领导干部和辅导员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思想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价值,明确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低教师一等”的思想,纠正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倾向,引导辅导员增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二是要充分认识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功能,明确辅导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职业岗位,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只是“过渡岗”、“临时工”,甚至把辅导员当作“跳板”的思想,纠正重辅导员的使用、轻辅导员培养的倾向,引导辅导员确立长期从事乃至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志向;三是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特殊的专业性质,明确辅导员也应当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专业人才,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是缺乏专业性的“万金油”,甚至把辅导员当作一般人都能从事的“勤杂工”的思想,纠正重专业教师培养、轻辅导员培养的倾向,并引导辅导员增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自觉性。

  2、完善政策,强化制度保证。为激励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高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推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考核。高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推行辅导员工作任务,加强过程控制,使辅导员各项计划任何和工作指标得以落实,使辅导员既有目标又有压力,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辅导员奖酬的相对公平。分配制度是组织奖酬资源与组织目标体系之间的通路,它决定着员工完成目标后会获得什么样的奖酬资源,它在激励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特别是确定合理的薪酬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薪酬满意度和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策略[6]。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辅导员薪酬水平的定位要参照专任教师和行政干部的薪酬水平。再次,要不断完善辅导员的管理、培养和发展机制,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要坚持“严管、精育、优出”原则,逐步完善规范管理机制、学习培养机制和科学发展机制,激励辅导员更好地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最后,要奖惩分明,强化期望行为。高校要利用好奖励与惩罚这两个激励手段,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3、办好培训基地,搭建新的平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辅导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加快辅导员知识更新的速度,及时调整辅导员的知识、能力结构。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加强辅导员培训,教育部自20xx年以来列出专项经费连续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班,各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的培训政策,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20xx年9月2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会议要求,要尽快健全基地运行工作机制,落实基地培训计划,完善基地培训工作方案,展开基地各项职能,努力推动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培训基地的建立,为开展辅导员培训提供了新的更高的平台,使辅导员培训工作更具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同时也激励着基地所依托的高校进一步做好本校辅导员的培养工作,在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相关文章:

辅导员个人培训总结10-14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05-24

辅导员培训总结08-14

辅导员个人培训总结集合6篇12-13

高校辅导员培训总结05-04

辅导员岗前培训总结07-28

辅导员个人总结12-07

新进辅导员岗前培训总结09-19

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培训总结08-27